這幾年,關于日本人越來越矮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突然火了,尤其是在一組調查數據公布之后,網友們簡直炸鍋了。
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學校保健統計調查顯示,2021年日本17歲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70.8cm,比起1990年代的170.9cm,居然硬是縮水了0.1cm。而且女生的身高也不樂觀,預計2014年以后出生的女孩身高比70年代矮0.6cm。
是的,很顯然地,日本人是真的在變矮,不是錯覺,也不是隨機波動。
一時間,日本人“逆生長”、“體質倒退”、“身高滑鐵盧”成了熱搜詞,有網友直接吐槽:這不是長得慢,這是要倒退回去當江戶時代的小矮人啊!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日本人突然不長個了?以前各種改良飲食、全民營養牛奶政策不是搞得風風火火的嗎?真的是到了體質改造的極限?還是基因在背后搞鬼?
別看現在數據確實難看,但其實,日本人也曾經有過身高暴漲期。
那個時期是從戰后到差不多2000年,這幾十年間,日本的平均身高就像坐上了電梯一樣飆升。
比如日本男性,1950年代平均身高才160多cm,到1990年代就漲到了171cm左右,而女性也從150cm出頭漲到了158cm上下。
這背后最關鍵的推手是兩個字:營養。
二戰結束后,日本政府痛定思痛,發現國民體質實在太差,于是開始瘋狂推廣牛奶政策和西式飲食。
想想看,這是什么概念,一日三餐里都加雞蛋牛奶,而且是學校統一營養午餐,大豆制品、魚類攝入也上來了。
那時候,日本的家庭,哪怕家里窮點,但是由于學校把午餐作為了福利措施,還立法了,叫《學校午餐法》,這樣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從學校吃上熱乎的肉和奶,更狠的是,有些學校甚至規定:每天必須喝一瓶牛奶,不喝不給放學!
這番操作確實猛,當然,猛操作帶來了猛增加,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日本青少年的身高每十年就漲兩三厘米。
那個時候,東亞三國的身高排行榜是這樣排的:韓國 < 日本 < 中國,也就是說,日本曾經是東亞人高馬大的代表,那時候的中國人反而相對矮小。
但就是這么一個曾經靠營養逆襲的國家,現在突然變矮了,曾經是亞洲“高人”的日本,居然身高變矮了,男性平均比中國男性矮了1厘米,日本女性平均比中國女性矮了1.4厘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讓日本人身高變高的原因是飲食,那么身高變矮和這個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先來看看飲食有沒有變。
關于這點,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現在日本人吃得更好了吧?外賣那么多,超市食物那么精致,肉蛋奶豐富得很,怎么會不夠營養?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精致上,現代日本飲食結構已經從營養均衡滑向了糖分油脂大量過剩。
你隨便去東京大阪的小賣部走一圈,全是甜面包、糖飲料、高脂零食,年輕人一天三頓外賣,吃個飯就是炸雞漢堡+甜奶茶,誰還吃那老掉牙的豆腐味噌湯呢?
更要命的是,年輕人對傳統營養餐已經開始嗤之以鼻了,反倒崇尚低脂、輕斷食、素食主義、小鳥胃。
有日本高中女生在采訪中說:“太高也不好看,我就喜歡小個子,瘦瘦的才有日系美。”這句話聽起來就讓人一哆嗦。
你以為她在說審美,其實背后反映的是飲食觀念的根本改變,吃得越來越少,吃得越來越偏,身高當然跟不上了。
不僅是日本的女性,在日本當過社畜就會明白,和你一起上班的日本男同事,他們根本就不是在吃飯,好像吃飯是上刑。
例如,同樣都是1米75,大家上班都帶午飯,你可能帶的是兩個飯盒,一個裝米飯裝得滿滿的,另一個用來裝一個小炒肉、一個燉排骨,還有點酸菜。
可日本男同事的飯盒只有一個,比你那兩個飯盒都小,里面裝得只有兩口米飯、兩口味增,兩三塊肉,而且,日本男同事還會覺得今天吃得有些多了。
一個日本成年男性一天吃的都不如一個中國男性一頓吃得多,沒有足夠的營養攝入,怎么會長身高呢?
當然,營養攝入只是一部分原因,剩下的原因我們接著細說。
身高變矮,除了吃的不對,還有個大問題是——不睡覺。
日本青少年睡眠問題已經成了國家級別的麻煩,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17歲高中生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5小時,都不到7小時!
這是什么概念呢?生長激素分泌最猛的是深夜11點到凌晨2點,結果這個時間段,學生們還在課后補習或刷手機,刷到天亮,這也太離譜了。
究其原因,日本教育壓力堪比地獄模式,為了考大學,從小學就開始補習,中學開始應試狂奔,高三基本告別人類生活,壓力大、焦慮多、失眠嚴重,整個青少年群體處于緊繃狀態。
可是長身體的生長激素卻只有在放松、熟睡、攝入足夠蛋白質的前提下,才會分泌,身體才安心發育。
所以問題不是日本人不想長,而是環境不讓你長。
現在再來看看身高天花板問題——也就是父母的基因底子。
90年代那波日本人身高暴漲,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一代太矮了,所以一補營養,就能報復性增長。
但現在這代父母,身高大多已經卡在170cm上下,天花板就這么高,再怎么補,孩子最多也就比父母多1~2cm。
而且,日本社會的婚配選擇也導致高矮互補現象不太常見。
在日本,你很少看到一個185cm的高個男生娶了個148cm的迷你女生,日本普遍講究協調、門當戶對,個頭太懸殊,反而會被吐槽違和。
于是就出現一種穩定偏矮的循環——高個沒能把矮基因拉上來,矮個也沒有機會被高基因拯救。
再加上這幾年少子化嚴重,生得少就意味著統計樣本更容易受極端值影響,平均值也就容易下滑。
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會問:難道日本人骨子里就長不高?真的是基因的問題?
其實也不完全是,從科學角度來看,身高由兩部分決定:基因(約占比70%)+環境(約占比30%)。
日本人整體骨架偏細、肌肉量少,這確實是基因影響,但別忘了,韓國人基因跟日本很接近,過去幾十年也是偏瘦、偏矮的類型。
但現在,韓國人的平均身高已經超過日本,成了東亞第一,還在逐年增長。
韓國人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兩個字:狠補。
從嬰兒起就開始補鈣補蛋白,學校營養餐硬核到不行,連韓國軍隊都在給士兵加高蛋白奶粉。
而且韓國的家長,最迷信長高秘訣了,什么拉伸操、籃球課、定時睡覺、增高鞋墊,一個不落。
在這種全社會圍著拔高轉的氛圍下,哪怕基因差點,平均也能拉得上來。
再說說日本的鄰國中國,千禧年出生后的中國孩子普遍都很高,當然這也和整個社會對肉蛋奶的供應上來了是分不開的。
其實中國現在的身高有點像日本的戰后那段時間,都是用營養打上來的。
亞洲這幾個國家相比之下,日本似乎是放棄治療了,他們開始更講究健康均衡、自然發展,追求的是合適就好、不必拔苗助長。
這種佛系心態,一放松,就成了逆生長。
當然說到這里,就必須提一下,為什么日本人佛系心態這么重?這里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影響——新冠疫情。
疫情那幾年,日本中小學大量線上授課,孩子長期窩在家里,運動量暴跌。
有調查顯示,2020年到2022年,日本青少年每天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了很多,導致了小孩體能測試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低。
疫情期間確實特殊,體育課停了、社團取消了、補課也改線上了,孩子們日常只剩窩床上玩手機了。
所以就這狀態,體能測試怎么可能合格,怎么可能長得高?
再加上疫情帶來的焦慮和社交隔離,導致孩子們普遍抑郁、失眠、暴飲暴食或厭食,心理狀態直接拉低身體發育。
所以從2020年后開始的逆生長,其實不是孤立現象,而是疫情綜合作用下的長身體暫停鍵。
講了這么多,到底日本人未來還會不會繼續變矮?
答案是:不排除。
如果不在飲食、作息、教育環境這些根源上做大調整,身高這件事很難靠短期刺激解決。
畢竟人的發育不是靠吃點保健品、喝點增高奶就能速成的,它是全社會、全系統的綜合成果。
而現在的日本,正在進入低欲望社會,生得少、吃得少、睡得少、動得少,還覺得這樣挺好。
那就只能說一句:不是基因的問題,是生活方式決定了能長多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