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本身沒有錯,但過度的節儉,就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暗傷”。
“書包上的這個洞補補還能用。”
“飯菜口味 將就一下,能吃就行。”
“燈壞了一個,過兩天再修,沒事,其他的還亮著呢。”
“這不吃,那不吃,我小時候,還沒有吃上這么好的呢。”
這樣的話,估計很多人都說過,如果長此以往,生活上的這些湊合,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看似節省了家里的開支,減少了消費,存了錢,但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將就的心理。
對高質量的生活追求缺乏動力,能將就就將就,反正怎么都是過。
一、什么都“將就”,孩子只能過“低配人生”
什么都可以將就,也意味著孩子將來的人生可能成為“低配人生”。
和一個寶媽聊過這樣一個家庭。
小美(化名)是一名小學生,他的爸爸是一名工人,媽媽沒有正式工作。
家庭經濟情況一般,畢竟是小縣城,物價不是太高。
父母為了存錢,基本上都是“將就”的生活態度。
小美的文具盒用了很長時間,有的位置已經壞了,她希望媽媽給她買一個新的,但媽媽看了一眼說,還能將就用一段,等壞了不能用了再買新的。
無奈小美繼續用舊文具盒,也常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
心里不高興,壓抑,只要一有同學說自己買了一個新文具盒,她就把頭埋得更低了,生怕有同學叫她,嘲笑自己買不起文具盒。
另外,小美的家里也是過得非常節儉,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二、將就帶來的危害
久而久之,小美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就應該是這樣,不配和同學們比,得到更好的物品。
性格發生變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她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平淡無奇。
生活要有品質感,這不是讓孩子敗家,變得奢侈炫富,而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值得被善待。
家里如果是收拾得井井有條,飯菜做得可口美味,那么孩子就能體會到:節儉并不等于湊合,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精心過好每一天。
三、生活有了高配,才會努力爭取,變得更好
作家楊絳在動蕩年代,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
即使當時的物質匱乏,她總是把生活過得精致,家里布置得雅致。
有時候,她會在自己的房間里擺放幾盆綠植,讓整個屋子充滿生機;
有時候,她會用簡單的食材,為家人做出美味可口的飯菜。
在她的影響下,女兒錢瑗也養成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家人總是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讓孩子在節儉中學會珍惜、懂得感恩,或許這就是楊絳節儉的魅力。
真正的節儉,是教會孩子珍惜與感恩,是在家里有限的條件下,依然讓孩子保持創造幸福的心情,既提高了孩子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沒有增加家庭的負擔。
任何時候,孩子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對周圍追求美的心是最重要的。
歡迎姐妹們在評論留言區說出你的故事!心中困擾或者想分享經驗的媽媽們,互動學習借鑒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