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有一些孩子:
明明成績不錯,卻不敢舉手發言;
被同學欺負了,也只會默默忍著;
一說要上臺表演,臉馬上紅到耳根;
別人說他一句話,他能記好幾天,越想越難受。
媽媽就苦笑說:“我家孩子,可能天生膽小、沒主見。”
也許,孩子不是天生“懦弱”,而可能跟爸爸的養育方式有關、
有的爸爸,溫和有分寸,孩子越長越有底氣;
而有的爸爸,看似為孩子好,其實不知不覺,在傷害孩子的心氣兒。
這4種爸爸,養出的孩子容易懦弱又自卑,長大后很難出人頭地。
一:控制型爸爸
控制型爸爸,有個典型的特征:凡事都想“讓孩子聽他的”。
不管孩子想不想、喜不喜歡、能不能,他只認一個理——“你必須聽我的”。
孩子說想學畫畫,爸爸一句“學畫能吃當飯嗎?”,轉頭就給娃報個奧數。
孩子想玩會沙,他一把就把孩子拎走:“這么臟,小心我打你啊。”
孩子報興趣班、選專業、甚至連交什么朋友,都得過他那一關。
“你要聽話”,是控制型爸爸最愛說的一句話。但孩子最怕的,也恰恰是這句話。
他嘴上說“我都是為你好”,可在孩子心里,這叫“你從來沒尊重過我”。
這樣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看起來挺乖,但越大越沒主見。遇到事情很容易猶豫、焦慮、害怕做錯。
不管買什么,他下意識地要問一句:“你覺得哪個更好?”
因為他從小就習慣了:“我沒有決定權。”
有句話說得扎心:“一個被父母操控慣了的孩子,長大后,也很容易被別人操控。”
這種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安排,整個人就像斷線的風箏,沒方向,也沒力量。
他哪怕外表聽話懂事,其實內心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如果你家爸爸是“安排型人格”,那媽媽,就要多給孩子一點“選擇權”和“說不的權利”。
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可以讓他練習“做主”的感覺,這樣,孩子才會有掌控感和力量感。
二:貶低型爸爸
這種爸爸,說話像帶刀——不是冷嘲諷,就是熱諷刺。
孩子做錯一點小事,就像犯了滔天大罪,爸爸馬上要貶低: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腦子是用來裝水的嗎?”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在外人面前,他是能說會道、精明強干的男人;可一回家,對著孩子,就成了“輸出型打擊者”。
孩子考了95分,他說:“剩下的5分去哪了?考100分的人里,為什么沒有你?”
孩子掃地垃圾掉了出來,他當著外人面嘲諷:“你真是啥都干不好。”
一開口就打壓,是最毒的家庭教育。
你以為,孩子聽后,會越變越強,越變越優秀?
不,他只會越來越不自信。
小時候,被罵“沒用”;
長大后,哪怕別人夸他,他也覺得:“沒有沒有,這真的是運氣。”
長期被貶低的孩子,心里住著一個“永遠不夠好”的自己。
他做什么事,都先否定自己;
他越想表現好,越容易出錯;
他怕被評價,怕出丑,怕失敗——因為從小就被“打擊教育”打怕了。
如果孩子從爸爸那里,聽到的都是諷刺、否定、嘲笑,他腦子里的那句“我不行”“我不夠好”,就會一遍遍回放。
若碰到這樣的爸爸,我們一定要學會“反向拉一把”——多鼓勵孩子,多肯定他,哪怕只是“你把玩具收拾得很整齊”,都很重要。
一個孩子的自信,是被一句句“你可以”慢慢堆起來的。
別等孩子長大,才發現,他什么都有,就是沒自信。
三:缺席型爸爸
有些爸爸,嘴上說“都是為了這個家”。
可實際上,他的“家”只有應酬、水電、工作群,唯獨沒有孩子。
孩子想和他說說學校的事,他一邊刷手機一邊敷衍:“哦,挺好的。”
孩子想找他玩,他一把推開:“去找媽媽。”
有些爸爸甚至理直氣壯:“我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不就是為了你們母子過得好點嗎?”
但即便有時間,他也寧愿把時間花在應酬、聚會、刷手機上,就是不花在孩子身上。
你知道嗎?
有研究發現:父愛的“在場感”,跟孩子的安全感、自我價值、社交能力高度相關。
簡單點說——爸爸越參與,孩子越自信;爸爸越“透明”,孩子越膽小。
我們若想讓“缺席型爸爸”回歸,可以引導他從一些小地方開始“露臉”:
比如陪孩子吃頓晚飯、一起散散步、認真聽孩子講完一個笑話。
一個常出席的爸爸,不需要多能干,只要多一點眼神,多一點回應,孩子就會不一樣。
四:暴力型爸爸
暴力型爸爸,不僅僅是動手,還會動不動大吼、冷臉、威脅、語言羞辱。
“你再廢話,我一巴掌扇你出去。”
“再不聽話,我真揍你啊!”
“你再哭試試?”
這些,不是教育,是恐嚇。
有些爸爸的氣來得快,走得也快,打完吼完,一轉身就心安理得地刷手機。
他覺得“孩子記性差,過一會兒就好了”。
但其實,你一句狠話,孩子可能記一輩子。
長期生活在高壓恐懼下的孩子,最典型的狀態就是——膽小怕事、反應過度、情緒敏感、極度討好。
別人只是不小心語氣重一點,他就開始發抖、道歉;
他拼命想表現好,只因為“怕惹人生氣”;
他在人群里格外安靜,因為“說錯話會被罵”。
一個常被吼的孩子,長大后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
而更深的隱患是,這種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像他爸——不是懦弱,就是暴躁;不是壓抑,就是傷人。
文章看到這里,如果你覺得自己家爸爸是以上這些類型,別急著轉頭就對爸爸“開罵”。
而在他下次還這樣時,溫和地問一句:“你希望孩子長大后像你嗎?”
如果不希望,那就從現在開始,一起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這棵小樹要長成參天大樹,陽光、風雨、土壤,缺一不可。
而小樹的成長,不僅需要水分的滋潤,還需要陽光的照耀。
一個父親的愛,不該只有供養的責任,也該有溫暖的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