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老一輩的傳統,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這些老話時刻提醒著我們珍惜生活的不易,精打細算過日子。
但是有的家長真的是把日子過得“過勁兒”了,讓孩子們誤以為:
“爸媽很摳,我還是別買了,免得他們不高興。”
“家里很窮,不給父母添麻煩。”
“求同學給我一點好吃的。”
說實話,對孩子太過節儉,就會讓他們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
將來長大的時候,和周圍比起來,就很容易自卑,內心的不自信,就會造成“心窮”。
對孩子言語打壓,孩子需求從此被 “冰封”
和一個寶媽們聊天,她的言語給我了很深的印象。
“你怎么又買東西了?”
“咱家沒有那么多錢,別買了。”
“這么愛買東西,真是上輩子欠你的,敗家!”
孩子本來是高高興興給你說,結果一下子潑來了一盆冷水,被罵得灰頭土臉。
在孩子的意識眾,就會想,我不孝順,不懂事,不體諒父母,以后基本上就不會再提出自己的需求。
沒有需求就沒有動力。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以后不再提出自己的需求,對什么事情都無所謂,沒有主見,工作和生活等著被安排,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曾經遇到了一個小男孩,看到同學們都有酷炫的新款文具。
他回到家就滿心期待地跟媽媽說自己也想要。
沒有想到媽媽立即皺眉呵斥:“學習好不好跟文具沒關系,別整天想這些沒用的,就知道浪費錢!”
小男孩被這突如其來的責罵嚇住了,沒有想到自己的愿望火苗剛點燃,就被媽媽狂風暴雨澆滅了。
從此,他在同學面前變得開始小心翼翼,不敢和同學們討論他們喜歡的文具、電影,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慢慢的被孤立。
而且自己的文具等破舊了,也默默忍受,不再像媽媽提需求了。
給孩子“愿望清單”
拒絕孩子,不代表否定孩子的需求。
要讓他們以此為動力,制定“愿望清單”,不斷的學習,改正自己的毛病,等全部完成后,就實現他的愿望。
我身邊就有位一位這么明智的媽媽。
當孩子看到商場里的玩具,哭著想買。
她沒有立刻拒絕,而是抱著安慰他,溫柔的說:
“寶貝,這些玩具都很可愛,但是不能一下子都帶回家。我們制定一個‘愿望清單’。等你一個月養成每天自覺早起,每天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后,我就給你買下了。”
孩子聽了,心里特別高興,回到家就開始寫作業,都沒有等家長催促。
晚上睡覺前,自覺定鬧鐘,第二天早上,聽到鬧鈴,就自覺起床疊被子。
一個月下來,孩子真的是養成了好習慣。
節儉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時代變了,要順應形勢,將勤儉節約的習慣與時代對接,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長大后,自信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
歡迎姐妹們在評論留言區說出你的故事!心中困擾或者想分享經驗的媽媽們,互動學習借鑒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