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分鐘
學生無意識或有意識地說“臟話”“爆粗口”,是很多學校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根源,有受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有社會環境、網絡環境的影響。如何糾正學生“爆粗口”“說臟話”也成為了學校和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糾“臟”是需要多方協力、多管齊下的,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從學生的內心入手。只有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說“臟話”“爆粗口”的性質和惡劣影響,才能讓學生自覺抵制。
一是開展主題教育,營造文明之氛圍。活動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非常有效的形式,學校、教師可以借助主題班會、校級活動開展糾“臟”行動。比如,學校層面可以開展“用文明語言,做文明學生”的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簽名活動、“臟話”辯論賽、去“臟”總動員等活動,充分營造學校文明之風;班級層面可以開展糾“臟”主題班會,通過看視頻、寫感悟、說想法、小品演繹等各種形式表達對“臟話”的認識和體會。
二是強化紀律要求,構建約束之機制。學校、班級要將抵制“臟話”“爆粗口”納入校紀校規、班紀班規,形成校級、年級、班級三個層面的文明公約。學校各級領導、班主任、學科教師均要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識,并落實行動,做到日日講、周周講、月月講、處處講,將紀律的要求融入學生的評價機制,以可視化的“扣分”形式、“處分”形式強化紀律底線。同時,學校要將此紀律延伸至家庭,讓家長主動參與其中,并能積極配合學校、班主任工作,從而形成家校約束之合力。嚴防“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從而將文明用語的習慣植入學生內心深處。
三是實施互糾自糾,形成自覺之行動。無論是活動,還是紀律,歸根到底是要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從他律轉變為自律。因此,學校、班級可以組織開展“互糾”行動,成立班級監督小組,鼓勵學生勇于指出身邊的同學脫口而出的“臟話”。同時,學生個人也可以開展“21天養成好習慣——今天我沒說臟話”的自律打卡行動,通過老師、同學、家長等多方位的監督,幫助學生順利糾“臟”。
當然,糾正學生說“臟話”的習慣,不可能通過簡單幾招就可以解決,所有的措施都需要持之以恒。除了學校,還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參與,尤其是作為家長更要言傳身教、及時糾正,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拒絕說臟話”的意識。
作者:蔣健 浙江省象山縣泗洲頭鎮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鄉之育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