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萍萍
思政課中的故事,不是憑空虛構出來的,背后有著厚重的歷史、鮮活的事實、豐富的實踐作支撐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從事思政教育以來,我一直致力于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努力讓思想的力量在學生心底生根發芽。
還記得初登講臺時的困惑:課本上的理論,學生們總覺得“離生活太遠”;調動課堂氣氛,舉手者寥寥,甚至有人質疑“學這些有什么用”。我慢慢意識到,思政課不僅要講真理,還要會講真理,不是照本宣科,而要在心田播種。我開始試著多講故事、講好故事,用故事的鏈條串起理論與現實。
比如,那些在課本里的先驅者,是“頂天立地的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是沖鋒陷陣的革命志士,也是在家庭聚會中給兒女們講笑話的幽默老爸、在深夜里為愛妻寫情詩的貼心愛人。在一次課堂上,我向大家展示了青年毛澤東《菟絲》和《賀新郎·別友》的手稿圖片,泛黃的紙頁上字跡遒勁,吸引了大家的關注。我借此拋出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兒女情與英雄氣?”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討論,我順勢引出林覺民《與妻書》的“意映卿卿如晤”,講述更多革命先烈的愛與追求。看著他們漸漸認真的神情,我知道,家國情懷的種子已悄然種下。
思政課中的故事,不是憑空虛構出來的,背后有著厚重的歷史、鮮活的事實、豐富的實踐作支撐。講好故事,就要將教學資源的組織邏輯與教學互動的動態機制有機融合起來,使看不見摸不著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可感、可及、可用。
我在課堂上講起延安時期發生的“雷擊事件”,面對禮堂被毀、人畜傷亡,有人抱怨“老天不長眼”,我們黨卻直面問題,通過自力更生、投身生產、密切黨群關系,找到“最好的避雷針”。學生小陳突然舉手:“這和‘痛點即機遇’,是不是一個道理?”理論不是冰冷的文字,歷史的啟迪也能催動現實的齒輪。后來,小陳的團隊捕捉到農業生產實踐中的痛點難點,設計出助農農機具改進方案,取得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好成績,“原來思政課真能當‘攻略’用”。
理論常青,故事常新。身處一個昂揚的時代,我們從不缺少觀察的視角。“老師,我姥姥說霧霾天戴口罩是‘瞎講究’,現在卻天天盯著手機查空氣質量。”學生小雨的分享讓同學會心一笑。從“霧霾假”到“常態藍”的變化大家可觸可感,加深了對理論的認知。12345熱線秒回,社區網格員主動巡查……“這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刻度。”藏族學生扎西在作業里這樣寫道。寒假返鄉時,他用家鄉話給牧民講解生態保護政策,“我要做雪域高原的‘理論翻譯官’!”
課堂的滋養不會停滯。“從前覺得思政課是‘背景音’,后來課上發現它是‘導航儀’,現在發覺它更像人生‘工具箱’”“信仰這東西,真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孩子們的心聲,詮釋著思政課的價值。既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也要春風化雨講好思政課,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努力耕耘,靜待一粒粒種子破土而出、健康成長。
(作者為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9日 05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