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 AG600 “鯤龍” 近日完成大側風試驗,并正式進駐森林執行生態守護任務,標志著我國應急救援與生態保護能力實現重大突破。
大側風試驗突破復雜氣象限制
在內蒙古錫林浩特機場,AG600 成功完成陸上側風起降、進氣系統符合性試飛等關鍵試驗。試驗期間,團隊精準捕捉風速有效時段,在 6 級側風(12 米 / 秒)條件下驗證了飛機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其獨創的 “智能抗風大腦” 每秒 500 次測算風速,通過方向舵與副翼的毫秒級聯動構建動態氣動平衡;仿生翼尖設計將側風能量轉化為升力增益,配合水陸雙模控制算法,使水面滑行橫向偏移量控制在 3 米以內。
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際大型兩棲飛機氣 / 水動力耦合研究空白,更直接推動適航標準革新 —— 傳統運輸類飛機的水上側風指標或將因 “中國方案” 重新定義。
進駐大興安嶺開啟主動防火新紀元
完成試驗后,AG600 的 1005 架機轉場至黑龍江大興安嶺加格達奇機場,成為首型常態化駐防該區域的大型水陸兩棲消防飛機。大興安嶺作為我國最大原始林區,干燥多風的氣候導致防火形勢嚴峻。
AG600 的入駐實現了從 “被動防御” 到 “主動壓制” 的跨越:其 20 秒可汲水 12 噸(相當于 3 輛消防車容量),單次投水覆蓋 4000 平方米火場,效率相當于 300 名消防員 2 小時作業量。
2024 年四川雅江森林火災中,AG600 曾連續 12 小時投水 370 噸,成功阻斷火勢蔓延。
未來,它將結合駐地地形氣候特點,開展滅火投水指引、航電系統優化等科研飛行,并制定與現役消防飛機的協同作業方案,全面提升航空消防能力。
技術創新賦能多場景生態守護
AG600 的 “全能” 屬性為生態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滅火核心能力:配備低空激光雷達掃描與慣性導航系統,投水誤差控制在 10 米以內,較加拿大 CL-415 汲水速度快 50%。機身采用航空鋁合金與碳纖維復合材料,具備 9 個水密隔艙,即使兩艙進水仍可穩定漂浮。
救援與監測拓展:機艙可搭載 50 名遇險人員,配備高壓氧艙與傷員固定裝置,實現 “空中移動 ICU” 功能;同時搭載高光譜成像儀與油污探測雷達,可實時監測 20 平方公里海面溢油、赤潮等生態災害。
適航與量產進展:2025 年 4 月 20 日,AG600 正式獲得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成為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60 噸)。
目前批產首架機(1101 架)已完成總裝下線,第二、三架機同步推進生產,計劃 2025 年 10 月交付首批機型,優先部署云南、四川等森林火災高發區。
戰略意義與未來布局
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 “空中航母”,AG600 的實戰化部署具有深遠影響:
生態保護升級:除森林滅火外,其計劃 2026 年前完成 3 米浪高起降測試,以適應極地、臺風等極端環境,執行南極冰蓋監測、北極航道巡邏等任務。
南海戰略支點:首批 4 架量產機將進駐三沙永暑礁,單機 4500 公里航程可覆蓋整個南海,實現 “12 噸淡水 / 物資 4 小時直達任何島礁”,強化遠海救援與資源保障能力。
產業協同帶動:項目帶動國內 150 余家企事業單位參與研制,攻克氣水動融合布局、高抗浪船型設計等 30 余項關鍵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陸兩棲飛機研發體系。
隨著 AG600 從科研試飛邁向規模化應用,它不僅是中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標志性成果,更將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裝備。
正如總設計師黃領才所言:“我們要讓 AG600 成為森林的‘空中衛士’,在生態保護的戰場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