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6歲的韋國清上將因病在北京去世。
韋國清的經歷也算傳奇,他參加過百色起義,歷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戰勝利后率軍奔赴在解放戰爭前線,戰功顯赫,建國后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戎馬一生的劇本謝幕后,他擔任廣西省長,在位期間嘔心瀝血,為建設廣西,他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
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而他的后代以承襲了他的遺志,為國奉獻。
那么,他是如何從一名普通少年成長為一代名將,而后又主政一方的呢?他的孩子后來又如何了呢?
早年從軍經歷
韋國清出身于廣西東蘭縣東院區太平鄉弄英村壯族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艱苦的生活環境養成了他堅毅的個人品格。
大革命失敗后,他的父親被殘忍殺害,本就搖搖欲墜的家庭更是風雨飄搖。就在此時,從小受民主思想影響的韋國清毅然決定參軍,保護國家,也保護自己的家人。
1929年,韋國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又參加了百色起義、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等戰役,并在瑞金紅軍學校進行學習,以期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
抗戰爆發后,韋國清積極投身于抗戰事業,在他的指揮下,連續挫敗了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后,韋國清又投身解放戰爭的事業,率部先后參加朝陽集、宿北、魯南等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0年,韋國清又接受中央派遣,帶領一批軍事干部和學校干部前往越南,協助越南抗法戰爭。
韋國清在越南人民抗法斗爭中積極建言獻策,幫助越軍掌握戰場主動權。
韋國清從一個貧苦農村家庭的孩子,成長為開國大將,這段經歷充滿了坎坷與傳奇。
這樣的將才,彭德懷原本是想讓他去部隊,可最后他卻成為了廣西省長。
擔任廣西省長
1956年初,韋國清從越南回國,彭德懷陪著他見了毛主席。毛主席見到韋國清后,笑著對彭德懷說道:
“我說過山溝里出馬列主義,現在我要說,住在山溝里的出人才。彭老總,你看對不對?”
彭德懷也笑著答道:
“對,韋國清不就是廣西人民的好兒子,我們的優秀人才嘛”。
隨后,彭德懷又向毛主席建議道,韋國清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不妨將他送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以后就留在部隊,繼續在部隊里發光發熱。
但毛主席沉吟了道:廣西的人民選擇了由韋國清當省長,民心所向,就連省長辦公桌都為韋國清搭好了。
可見,廣西人民是多么的期盼韋國清了。
就這樣,韋國清前往廣西擔任省長,他發展廣西地方經濟,致力于文化建設,深入群眾,體察民情,成了廣西人民人人愛戴的干部。
上任之初,韋國清仔細思考了的日后發展方向,廣西應該如何發展,發展成什么樣呢?
韋國清認為,一省的發展基礎在于經濟。打仗時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省的發展也理應如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上層建設就如同空中樓閣。
那么,又該如何發展廣西的經濟呢?
新中國成立之初,廣西的輕化紡織工業發展極為緩慢,甚至連廣西各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更別提供應外地了。
于是,韋國清親赴上海,拜訪了他的老戰友陳丕顯。
在陳丕顯的幫助和周恩來的批示下,上海幾家比較好的輕化工業都遷往了廣西,甚至還從上海新華印刷廠抽調了20名技術骨干援助廣西發展。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式成立。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也來到了廣西南寧召開中央工作會議。
以韋國清為首的廣西領導集體在會談之際,提出廣西要建設水電站、鋼鐵廠、化肥廠的設想,得到了毛主席與周總理的支持。
于是,廣西的西津水電站、柳州鋼鐵廠、柳州化肥廠很快建成了。鋼鐵事業的發展,改變了廣西“手無寸鋼”的窘境,對廣西后續發展經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64年,在中共中央的批示下,為加強我國國防實力,在中西部地區開展了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期間,韋國清根據中央指示,組織廣西地方力量,修筑了從湖北枝城直達廣西柳州的枝柳鐵路。
這條鐵路的建成,大大便利了廣西人們的外出與物資運輸,也推動了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
糧食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根本。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保證人人吃的飽飯,才能讓這片地區容納更多的人口。
韋國清本人也非常重視廣西地區農業的發展,他主持修建了那板、百東河、澄碧河、西津灌區等水庫,發展了廣西農業,使廣西農業持續增產,農民獲得大豐收。
經濟發展了、農業穩定了,那么文化建設也是時候提上議程了。
1953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了一次大調整。韋國清一看,廣西不能沒有一所大學啊。
和廣西的領導集體商議后,他們一致同意應該重建廣西大學。
1958年,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工作會議期間,韋國清在同毛主席和周總理匯報工作時指出,應該建一所廣西大學。
毛主席欣然同意:
“好,那就還廣西一所大學。”
經濟、農業、文化事業都得到發展,韋國清的目光轉向了北部灣地區。
他向中央申請將欽廉地區劃回給廣西,由此,廣西從內陸變為沿海地區。
隨后“廣西322工程”開始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逐步發展起來。
韋國清擔任廣西省長期間,殫精竭慮,為廣西經濟、文化、海防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廣西人民發自內心的愛戴。
而除此之外,他本人也極為貼近群眾,親民愛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親民愛民的韋國清
韋國清是出生于農村,他也更能體會農民生活的不易。
每年春耕之前,他都會詢問相應農事,例如化肥、農藥等物資是否供應充足。如果有什么供應問題,他也會親自去處理。
在日常生活中,韋國清本人也非常關心愛護群眾。
1961年春季,韋國清和相關工作小組前往武鳴縣的騰翔公社進行調查研究活動。在此期間,他與人民群眾同住同食,不搞特殊化。
該地生活條件較一般,人們吃的大都都是野菜和芋頭,韋國清也從不抱怨什么。
當地縣領導卻是覺得有所怠慢,便讓食堂給韋國清每餐加一個雞蛋。
吃飯的時候,韋國清發現只有自己碗里有雞蛋,大家碗里都沒有。他讓秘書去問一下為什么別人都沒有雞蛋呢。
食堂的工作人員答道:“因為雞蛋比較少,只能給領導做一點。”
韋國清聽后的,就道:“怎么能讓我一人吃獨食呢?以后就炒在一起大家一塊吃嘛。”
韋國清聽說縣領導特意讓食堂取了30斤黃豆來給他們做菜吃,他讓秘書去問問黃豆又是哪來的,之后才知道是縣領導批準后從糧食供應指標買來的,沒用糧票。
韋國清連忙道:“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仍處于艱苦階段,我們也不能搞特殊,應該按規定給糧票才是。”
韋國清身居高位,尚能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縱然我們如今生活條件不斷變好,也不能忘了革命先烈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不應追求鋪張浪費的不正之風。
韋國清也認真踐行了他對于自己的要求,每次外出檢查工作時,他都會按照規定向食堂交伙食費,從不會占百姓的便宜。
韋國清的一生,上戰場打仗是為了保家衛國,擔任廣西省長期間也是盡職盡責。就連他到上海看病的時候,都還想著廣西的建設。
1965年春季,韋國清在家屬的陪同下前往上海治病。
上海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綠化建設,當韋國清坐車看到路邊茂密繁盛的法國梧桐樹時,他想著:廣西也應該搞搞綠化,這樣城市變好看了,百姓心情也好了。心情一好,生活質量不就好了嘛。
于是韋國清就給當時的南寧市委書記肖寒寫信,提出“綠化、果化、香化”的“三化”口號。在未來的幾年內,把南寧建設成了一個山清水秀的魅力城市。
韋國清與他的家人們
韋國清在工作上做到了一心為公,就連與他的家人私下相處時,他也細細叮囑他們,不能以他的名義要求政府的照顧。
新中國成立后,韋國清的兩個弟弟一直在家中務農,為人老實本分,做事勤勤懇懇,不會仗著自己有個當省長的哥哥目中無人。
1950年,弟弟韋邦定參軍,1956年從軍中復員歸家后,曾找過韋國清,想繼續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建設社會主義。
韋國清則道:“你現在回鄉務農,搞農業生產,也是建設社會主義。”
韋邦定聽從他的安排,回家從事農業生產。但農事活動豐年與否取決于天,因此弟弟家生活條件并不如意。韋國清知道后便從自己的工資里郵寄錢去資助。
每當侄子前往南寧去看他,他也總是鼓勵侄子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韋國清的侄子韋云進后來回憶說:
“對待生活,伯父韋國清生活儉樸,勤儉節約,他平時不抽煙,也不喝酒。對待錢物,他清正廉潔,清清白白。”
可見韋國清其人的艱苦樸實與一心為公了。
韋國清本人也常說:
“我的孩子,不能讓他們搞特殊化,要讓他們到基層去,學真本領。”
他也確實做到了,他擔任省長期間,一個家屬子女也未往軍隊安排。
韋國清有三個兒子,韋云峰、韋肖毅和韋曙光。
長子韋云峰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導彈自動控制專業。
就讀期間,韋云峰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畢業后,他進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工作,他也如韋國清所期望的那樣,終身為祖國的建設事業發光發熱。
1997年,韋云峰同志不幸患上嚴重疾病,因病提前退休。
2014年12月28日20時10分,韋云峰同志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終年75歲。
次子韋肖毅和三子韋曙光則如同其父,少年參軍,次子韋肖毅退役后則專門研究軍事史,三子韋曙光是一名總參謀研究院副軍職干部。
透過韋國清,我們可以看到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道德情操,他們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高尚的品德值得我們后人的景仰。
他們的光輝事跡也將永存于后人的心中,永不磨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