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安徽再落關鍵一子。
近日,《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以系統性改革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這一被國務院列為2024年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典型經驗的“安徽實踐”,如何破解要素融通堵點?又將為區域創新生態建設提供哪些“安徽方案”?
科大硅谷一頭牽著高校和科研院所,一頭串聯創投、產投資源,成為吸引“科漂”人才強磁場。
破題:從“各自為戰”到“協同作戰”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需求與科研供給錯配”“中小科技企業融資難”……這些創新領域的共性難題,正是安徽此次改革的靶心。
安徽的解法是以“產研”融合互動為主軸,聚焦有關創新主體、要素融合互動不順暢等問題,針對性部署改革舉措,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峰在發布會上介紹,安徽將“政產學研金服用”作為探索“四鏈”深度融合的安徽實踐,按照“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利益鏈接、互動適配”的指導原則,加快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型機制,打造主體高效協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創新生態,已取得較好成效。
例如,教育人才匹配科產發展更加精準,服務新興產業的本專科專業點占比達到72%。需求導向的科技攻關機制更加優化,省級科技攻關項目企業出題、牽頭實施的數量占比均超過80%。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更加順暢,全省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達8679億元、四年翻了近三番。與科產同頻共振的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全省集聚技術經理人超3600人、重點數商近400家。
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劉文峰透露,此次《行動方案》主要有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實施路徑上突出問題導向。以“產研”融合互動為主軸,聚焦有關創新主體、要素融合互動不順暢等問題,針對性部署改革舉措,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二是體制機制上突出多方協同創新。找準關鍵環節和穴位,提出一批部門協同、省市聯動新機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融合創新機制矩陣。三是推進方式上突出試點牽引作用。提出20余條先行先試的融合創新舉措,將融合理念轉化為“可看可用可感可及”的創新成果。
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
亮點:硬核試點牽引制度創新
《行動方案》的21項80余條舉措,被凝練為“四融合兩提升”六大行動:
——“產學研”融合行動。以人才為紐帶推動“產研”融合。包括:建立學科專業超前適配產業發展機制、圍繞產業需求確定高校學生科研選題、開展外國人才服務保障綜合配套試點等。
——“產研用”融合行動。以轉化應用為牽引推動“產研”融合。包括:完善“企業出卷、能者答卷、市場閱卷”的科研組織機制、建立“三首”產品接續采購機制、開展政府合作創新采購試點等。
——“產研金”融合行動。以金融要素保障推動“產研”融合。包括:設立長周期股權投資基金、科技型并購基金,開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等試點,完善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融資對接機制等。
——“產研服”融合行動。以高質量服務加速“產研”融合。包括:培育數商、技術經理人、場景服務合伙人等高品質服務商,支持校企共建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高效辦成一件事平臺,建設省級服務業集聚創新區等。
——企業主體提升行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融合創新。包括: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完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機制、構建戰略科技力量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機制等。
——政策賦能提升行動。優化提升政府推動作用,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推動融合創新。包括:深化科技領域財政零基預算改革、開展要素市場化綜合配置改革試點、實施“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和合作伙伴計劃等。
安徽的改革邏輯清晰——以試點突破帶動全局。今年將重點推進三大標桿項目:
建設運行“政產學研金服用”高效辦成一件事平臺。平臺是為企業、高校院所、創新創業者提供“一站式”融合創新服務的線上App,融入皖事通、皖企通“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體系,集中受理創新主體各類融合創新服務訴求,運用AI大模型精準生成綜合服務解決方案,以產業互聯網思維推動政府有為、市場有效。
開展融合創新園區建設試點。研究制定融合創新園區試點建設方案,推動各市國家或省級開發區、高新區打造融合創新園區,圍繞產學研合作創新、金融賦能科產創新、應用場景創新、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對外開放合作創新等方面,開展首創性、差異化試點。
開展政府平臺公司融合服務試點。面向各市遴選一批政府平臺公司開展試點,推動平臺公司加速向“政產學研金服用”服務商轉變,提升科產供需對接、科產項目招引、未來產業孵化等服務能力,強化資源整合、要素匹配、價值發掘功能。
在頂尖孵化器布局上,安徽更顯“野心”。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李銀安透露,安徽將借鑒北京標桿孵化器、上海高質量孵化器建設經驗,聚焦硬科技企業孵化和未來產業培育,通過省外招引、整合共建、挖掘提升等方式,到2029年,在全省建設10家頂尖孵化器。頂尖孵化器突出“種子”發現、企業育成、平臺服務、投資促進、資源融通五大功能定位,通過“揭榜掛帥”方式開展建設。
目前,安徽已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機器人、空天信息、集成電路等5個領域形成了首批建設榜單,正在組織相關建設主體進行揭榜申報。
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面向“科學島”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化,幫助“島上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
縱深:教育、金融雙輪驅動
人才與資金,是“四鏈”融合的核心要素。安徽的配套改革同步發力。
在人才供給端,安徽打出教育改革組合拳。省教育廳副廳長盧鵬表示,《行動方案》在“產學研”融合行動中提出,建立學科專業超前適配產業發展機制。
安徽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先行先試推動改革落地見效。“產業發展到哪里,專業布局就跟進到哪里”。強化新工科建設,2025年,省屬高校新增93個本科專業點,其中工學門類專業占比最高,達61.3%;新增342個專科專業點,其中工學門類專業占比最高,達53.2%。
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2.0建設,建強特色高校、特色學科專業(群),帶動高校學科專業水平整體提升。實施高校研發能力提升計劃,推動高校有效支撐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產生一批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重點突破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技術,推動產生一批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金融支撐方面更顯“安徽特色”。省委金融辦副主任郭慶介紹,安徽持續推動金融要素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著力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成長周期特點,設立省級天使基金群,主要服務于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運營周期最長可達15年,在產業鏈成長初級階段嫁接金融要素,目前已投資項目212個,投資金額31.71億元。
按照“一產業一基金”模式,設立主題基金群,主要服務于新興產業領域成長期企業,目前已投資項目309個,投資金額211.28億元。同時,通過完善容錯機制、拓寬基金退出管道等方式,營造耐心生態,樹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鮮明導向。
豐富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財政資金+開發性金融+專業化公司”等投融資方式,支持大科學裝置建設,破解原始創新融資難。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累計為1.2萬戶企業發放貸款超1800億元。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科學家”到“企業家”,安徽正試圖用一套組合拳打破創新要素間的“玻璃門”:不局限于單點突破,而是構建“政府—市場—主體”協同的矩陣式生態;AI平臺精準匹配需求、孵化器“揭榜掛帥”等,凸顯市場化思維;基金長周期考核、并購貸款期限放寬,傳遞“鼓勵創新”容錯導向的鮮明信號。
“科研成果躺在實驗室”“企業技術需求找不到專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創新要素如何從“物理集聚”轉向“化學反應”?從要素集聚到生態重構,以系統性改革破解創新要素“孤島”難題,這些創新體系中的頑疾,正在安徽的創新改革中尋找破解之道。
(記者 彭旖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