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后的法國領事館舊址外觀。(渝中區博物館供圖)
陽光斜照,渝中區南紀門鳳凰臺35號的一棟黃色洋樓在時光中靜默如詩。歷經127載風雨,經過半年的全封閉修復,這座融合法蘭西浪漫與東方建筑技藝的法國領事館舊址,終以“修舊如舊”之姿重現風華。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這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舉辦了一場“筆觸繪母城·時光刻建筑——歐陽樺鋼筆畫作品展”,正式開門迎客。
渝中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是一棟建筑的涅槃重生,更是一段城市記憶的鮮活延續,市民可循著青石板老街,踏入百年領事巷,在修復一新的壁爐、木雕與卷拱間,聆聽中西文明碰撞的時代回響。
百年老建筑見證重慶近現代史
走進法國領事館舊址,遍布整棟房屋的卷拱讓這棟老房子充滿了法蘭西浪漫風情,而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頂,又給它添了些嬌俏的東方色彩。
渝中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修繕工程實施之前,這棟老房子的內部已經滿是滄桑。彼時,洋房的木欄桿已經出現了一條條清晰的裂縫,室內的壁爐也被廢棄封堵,小青瓦的屋頂已經無法抵擋雨水,就連老洋房上那一處處雕塑,也出現了風化。
“它不僅是外交場所,更是重慶近現代史的見證者。”該負責人介紹,1890年,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把重慶列為通商口岸。1894年,法國官員到重慶考察設立領事館。1896年2月,清政府與法國議定,允許法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1896年3月26日,法國駐渝總領事館正式開建,任命原駐漢口副領事哈士為重慶首任領事。當時的法國駐渝領事館負責管轄四川、貴州、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的交涉、通商和法國僑民事務。1898年,法國領事館完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棟建筑歷經幼兒園、縫紉車間等身份變遷,內部結構飽受歲月侵蝕,但外觀始終保持著優雅的輪廓,宛如鳳凰臺上永不褪色的“歷史名片”。
嚴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則
當年法國人在建造這棟洋樓時,造型是西式風格,施工則使用中國技藝。“單從建筑工藝上看,法國領事館舊址是重慶近百年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老建筑。”法國領事館舊址修繕工程總工程師陳祖林說。
為了保持建筑原貌,法國領事館舊址修復全部按照百年前的建筑理念。團隊嚴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則,拒絕使用現代水泥,以糯米、石灰與頭發混合的傳統黏合劑修補外墻;缺損的木構件經編號登記后,或加固留存,或按百年前工藝復刻;壁爐、雕花門楣等細節均以史料為據,逐一還原。
經過保護與修復,頂層曾被雜物堆滿的天棚,露出原始木梁;封堵的壁爐被重新疏通,深褐色樓梯的裂縫被細密填補;連風化嚴重的雕塑,也實現“無損修復”。
經過半年全封閉施工,這棟老建筑悄然褪去滄桑,卻仍保留著歷史的印跡。
老建筑鋼筆畫講述重慶故事
當日,“筆觸繪母城·時光刻建筑”的鋼筆畫展同步啟幕,展覽作品來自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歐陽樺,70余幅作品手稿以黑白線條為媒介,將山城的建筑肌理與歷史魂魄凝于紙面。
展覽分為“山地街區”“歷史建筑”“抗戰印跡”三大篇章。歐陽樺以建筑學者的嚴謹與藝術家的浪漫,展現了吊腳樓的煙火人間、歷史街區的歲月肌理、抗戰建筑的莊嚴脊梁。
展覽現場,市民陳東華在作品《法國領事館舊址》前駐足良久。畫中卷拱門廊的陰影如時光褶皺,歇山式屋頂的瓦楞排列似歷史年輪。“我小時候常在這里玩,如今畫里的場景和記憶中一模一樣。”陳東華說,這些畫讓老建筑“活”了過來,宛若一位正在講故事的老人。
渝中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法國領事館舊址的百年變遷,見證著一座城市的開放與堅守。修繕不僅讓建筑重生,更讓歷史可觸可感。這座“新生”的百年洋樓,正以靜謐之姿,向世界講述重慶的開放往事與文脈傳承。(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