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千里,情牽意連。5月15日,由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伊犁州蘇伊文化交流中心、連云港市博物館、淮安市博物館、揚州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國色之美 不可方物——中國傳統色彩文物”展覽在伊犁州博物館開展。
作為巡回展項目,“國色之美 不可方物——中國傳統色彩文物”展覽入圍由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25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終選項目名單,入選2025年度江蘇省博物館紀念館重點展覽項目。首展伊犁,讓“蘇韻”館藏行至千里,體現了蘇伊兩地在文化交流、文博領域的深度合作。
在展覽開幕式的致辭中,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館長朱海燕介紹了辦展意義,以及鹽城獨特的生態景觀、深厚的歷史人文情況。她表示,將以此次展覽作為兩地博物館交流合作的一個新起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繼續探索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博事業的新路徑,持續加強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譜寫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的桃紅色是何色?“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青色又是如何?展覽以色彩為主線,分為“桃紅”“凝脂”“緗葉”“沉香”“群青”“墨黑”六大板塊,展出文物展品120件(套),旨在讓觀眾領略數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色彩美學。
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館藏的慶遠千戶銅官印,有著如沉香般靜謐與沉穩的褐色,仿佛凝固的歷史講述著傳承和延續。連云港市博物館館藏的礬紅五福萬壽瓷碗和橘紅金彩花邊瓷,通過熱烈奔放的鮮艷明媚之紅,展示出最中國的文化圖騰。淮安市博物館館藏的白瓷觀音像,以純粹、潔凈、無瑕的凝脂之白反映出古人內心的寧靜安樂。伊犁州博物館館藏的鑲嵌紅瑪瑙虎柄金杯,以其奪目之金,展示著隋唐時代新疆地區璀璨的歷史文明。揚州博物館珍藏的長沙窯青釉褐彩小鴿,體態嬌小可愛,群青之中蘊藏著勃勃生機。
在文化傳承中,中國人的情感深處皆有傾城“國色”。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就已懂得在陶器上運用天然原料繪制彩色圖案和線條。不同朝代則對色彩各有偏重,創造出獨具意蘊的東方審美。展覽將這些富有“高級感”的色彩匯聚,通過系統性展示中國傳統色彩文物,完整勾勒出古人的色彩語言體系,傳達出古人的美學智慧與哲學理念,讓伊犁各族群眾邂逅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15日。
江南時報記者 楊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