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頻發的今天,如何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減少地震對人身和財產的損害,成為了全球科技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經過數十年的潛心研究,研發出了一項被譽為抗震“黑科技”的隔震支座技術。
這項技術不僅在國內得到了廣泛應用,還獲得了聯合國的高度贊譽。
年,年輕的建筑工程師周福霖在唐山進行震后建筑調查時,親身經歷了.級強余震。
這次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建筑結構在抗震中的重要性。
在唐山大地震的廢墟上,面對幸存者的質問,他立下誓言:“我還有幾十年人生,一定要為老百姓蓋地震中不壞不倒的房屋!”
周福霖院士的隔震技術靈感來源于唐山大地震中的“樓堅強”。
他發現,這些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筑物底部有一層油氈布做的防潮層,正是這層“柔軟層”讓建筑在地震中滑動了厘米,從而減少了地震的破壞力。
受此啟發,他研發出了隔震支座技術,即在房屋底部加入一層隔震裝置,以“以柔克剛”的方式對抗地震。
年,我國使用橡膠隔震支座的第一幢隔震房屋建成。
經過數次地震的考驗,這座房屋依然不倒不壞,證明了隔震支座技術的有效性。
這一成就被聯合國稱為世界隔震設計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與傳統抗震技術相比,隔震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
傳統抗震技術主要通過增加建筑的鋼筋混凝土來增強其抗震能力,但這種方法往往會導致建筑在地震中受到更大的破壞力。
而隔震技術則通過隔震裝置削弱地震的影響,使建筑在地震中幾乎不受影響。
為了驗證隔震支座技術的可靠性,周福霖院士設置了一個長達年的特殊“排班表”,對隔震支座進行長期的老化、徐變試驗。
這一試驗的目標是確保隔震支座在時間和重壓等情況下都能保持其性能。
目前,該試驗已經進行了年,并將繼續進行至年。
目前,隔震支座技術已經在我國多個高烈度地區的醫療建筑和中小學等建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特別是在云南等地,這項技術得到了大力推廣。
盡管在商品房中應用較少,但由于其顯著的抗震效果,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和建筑師開始關注并考慮采用這項技術。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生命安全意識的提高,隔震支座技術有望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這項技術不僅將為人們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環境,還將為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做出重要貢獻。
周福霖院士用半個世紀的堅守和不懈努力,詮釋了“人命關天”的深刻含義。
他的隔震支座技術不僅為我國抗震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更為全球抗震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讓我們共同期待這項技術在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人類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地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