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東北-遠東"合作機制:地緣格局重構下的戰略支點
5月19日至20日,中俄雙方在俄羅斯舉行“長江-伏爾加河”地方合作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及“東北-遠東”政府間合作委員會主席會晤。此次會議旨在落實5月8日《中俄聯合聲明》及兩國元首共識,系統總結合作成果,規劃下一階段優先合作方向。
“東北-遠東”合作機制作為中俄兩大地方合作平臺之一,于2016年11月由原有機制改組成立,升級為兩國政府間合作委員會,俄方由副總理兼總統駐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牽頭,凸顯其高層級定位。該機制聚焦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聯邦區在經貿、基建、能源等領域的深度對接,是推動兩國邊境合作的重要引擎。
另一機制“長江-伏爾加河”自2013年啟動后,于2016年升級為地方合作理事會,俄方由總統駐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全權代表領銜,側重跨區域產業協作與人文交流。
此次會議進一步強化兩國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為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協作注入新動能。
一、戰略轉型:從試探性轉向到實質性開發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俄羅斯以"自由港+超前區"和"遠東1公頃"法案開啟遠東開發的初步嘗試,但政策效果受限于資金匱乏與人口流失的雙重困境。2022年俄烏沖突成為分水嶺,西方制裁迫使俄羅斯加速戰略東移,遠東開發由此進入實質性階段。普京在2023年東方經濟論壇明確將遠東定位為"21世紀(參數丨 二、機制升級:從區域協作到制度保障 中俄合作機制歷經三次關鍵躍升:2016年建立政府間合作委員會實現制度化運作;2023年《聯合聲明》確立跨區域聯動模式,突破傳統地理限制;2024年《相互保護投資協定》構建法律保障體系。這種機制演進對應著合作層次的深化——從邊境貿易到產業協同,從資源互補到制度對接,形成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合作框架。 三、空間重構:從經濟走廊到次區域共同體 當前合作呈現多維突破:交通網絡方面,同江鐵路大橋與北極航道構建起"陸海冰聯運"立體通道;產業布局方面,八大產業集群規劃形成資源深加工體系;制度創新方面,國際超前發展區試點探索跨境治理新模式。這些突破正在重塑東北亞經濟地理版圖,使"東北-遠東"合作區從單純的跨境經濟帶向次區域命運共同體演進。 目前,我國是俄遠東地區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俄遠東地區正在實施的至少51個投資項目中,均有中方身影,投資額達到8170億盧布(折合721億元人民幣),例如阿穆爾天然氣化工綜合體、中俄養豬綜合體、中俄木材深加工項目、中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項目、海參崴物流綜合體、下列-同江跨境鐵路轉運綜合體、后貝加爾斯克糧食終端轉運站、中俄北極航道聯合開發工程等。 同江鐵路大橋 四、未來圖景:次區域治理的范式創新 隨著"大圖們倡議"向獨立國際組織轉型,中俄合作正孕育新的地緣經濟范式:在法律層面建立跨國爭端解決機制,在金融層面探索本幣結算體系,在生態層面構建跨境環境治理框架。這種以規則為基礎的次區域合作模式,既不同于傳統的主權讓渡型區域一體化,也區別于單純的市場驅動型經濟合作,為全球跨境次區域治理提供了創新樣本。 2025年1月,俄羅斯遠東地區“國際超前發展區”機制正式運營,首批超前區包括濱海邊疆區的西部園區、阿穆爾州的羅夫諾耶園區、猶太自治州的下列寧斯科耶園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伯力)的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阿穆爾州還計劃在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黑河建立“經濟特區”。 現在,俄羅斯以“東方多邊形”交通基礎設施改造計劃為標志,正在構建面向整個遠東地區的綜合立體交通物流體系;以“西伯利亞力量”與“薩哈林-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氣管道為標志,正在系統性將俄中西部、北極地區與遠東的能源網絡整合成一個整體;以中俄“北極1號快線”為標志,正在開辟能夠常年航行于北極航運通道。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東北-遠東"合作機制已超越單純的經濟合作范疇,成為歐亞大陸秩序重構的關鍵支點。這種以務實合作為基底、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型次區域合作模式,正在書寫21世紀國際關系的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