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司法的星河里,劉楊萍法官是獨特的一束光。法槌起落間,她捍衛公平正義;紙墨流轉時,她書寫詩意人生。她以筆為舟,載著對法治的赤誠、對生活的熱愛,在詩歌的海洋中徜徉,將心中的萬千思緒化作一行行靈動的文字。
4月29日,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了五四青年節“學榜樣·踐初心·話擔當”青春分享會暨青工委工作座談會活動,全市法院9名青年干警代表結合劉楊萍法官先進事跡,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與心路歷程。
本院特開設“學榜樣·踐初心·話擔當”青年說專欄。在這里,沒有嚴肅的法條闡釋,沒有刻板的案件陳述,只有TA們最真摯的情感流露與最細膩的內心獨白。從《青年說》開始,讓我們走進劉楊萍法官的文字世界,聆聽法治路上的詩意回響,感受文字背后的溫度與力量,在一首首詩歌、一句句感悟中,讀懂屬于她的堅守與浪漫。
分享人
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政治部四級主任科員 羅佳薇
羅佳薇生活照
大家好,我是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政治部的羅佳薇,2023年3月,我主動向組織申請到基層鍛煉,成為市中院第一個到鄉鎮掛職的青年干部,今天和大家分享三個我在基層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一根甘蔗
從“無人搭理”到“打成一片”
初到鄉鎮,基層的忙碌超出了我的想象。工作會議固定在晚上開,周末和節假日直接取消,各種突發事件要求年輕干部隨叫隨到,凌晨開會、凌晨集合屬于常態。繁重的工作任務讓我應接不暇,作為一個外地人,如何融入新環境更是一大考驗。
記得第一次去村里報到,除了村書記禮節性歡迎我來駐村,其他村干部全都離我遠遠的,沒有一個人和我說話。
當我主動介紹自己,駐村隊長打量我一眼,笑著說:“市里的干部啊,來基層‘鍍金’的吧?”其他人聽了這話,也紛紛笑起來。我沒有為自己辯解,因為從第一天到基層,類似的質疑和嘲諷,我已經聽了太多。
那段時間,為了盡快適應崗位,我白天跟著同事下村,晚上在宿舍翻閱文件,熟悉鄉村振興業務知識。
兩個月后,一年一度的“省檢”來了,這是鄉鎮年末的重頭工作,在檢查組到來之前,必須把村里的農戶全部走訪一遍。我駐的村,僅脫貧戶就有151戶499人,農戶平時在外打工,只能搶抓節假日上門。
我連續三個星期沒有回家,每個周末都在村里入戶。第四個周六上午,我照舊早早把車停在村委會門口,村書記看到我很驚訝,他說:“小羅,你怎么又來了?今天是元旦,趕快回家去吧。”我說:“還有最后十幾戶,走訪完了就回家。”
那天結束工作后,村書記從地里拖來一根長長的甘蔗,他剛削好一節,駐村隊長搶過那節甘蔗,轉而遞給了我,他說:“小羅,這是村里自己種的,你嘗嘗!”
甘蔗的味道很淡,但吃在心里很甜,我知道,我已不再是他們眼中來“鍍金”的掛職干部,我從村里的“外來客”變成了“自家人”。
這件事啟發我,年輕干部在踏上新崗位時,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但成長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迎難而上、勇挑重擔,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方能打開工作新局面。
第二個故事:一條路
從“怒罵群眾”到“禮讓群眾”
107國道是我去鄉鎮上班的必經之路,這條路上大貨車往來頻繁,兩側村莊、景點多,作為一個新手司機,每次開車我都很謹慎。
一個周日下午,我趕著去鄉政府開會,行駛到陡山境內,對向車道突然沖出一輛摩托車,我緊急踩下剎車,后座的東西全都摔到了地上,而那輛摩托車呼嘯而過,駛入一條小路。
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我幾乎想搖下車窗罵人:“橫穿馬路不看路,還對著汽車撞,你不要命了嗎?”
過了幾個月,我到一個村莊走訪,村書記指著進村的水泥路對我說:“這條路是全村人齊心協力修起來的。”我忽然發現,這個村莊就在國道邊上,這條路就是我差點發生事故的那條路,看著路邊停靠的一輛摩托車,我仿佛看到了那天騎車的那個人。
從此之后,我在路上遇到闖紅燈的摩托車、逆行的電動三輪車,總是主動減速禮讓,我感覺這些人不再是陌生的路人,他們全都是我的鄉親們。
我無法責怪鄉親們不守交通規則,我只能多去村里開屋場院子會,向村民宣講道路安全知識,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率。
羅佳薇向群眾講解安全知識
一點觀念上的改變,竟然讓我的行為完全逆轉,我開始反思在法院的八年,作為一名政工干部,我的工作常常關系到干警的切身利益,如果我能做到把干警也當成親人看待,我的服務是否會更加細致、更有溫度呢?
第三個故事:一盞燈
“群眾贈予我的”
2024年初,一場大雪把我困在鄉鎮,不能回家,我決定去村里走訪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
在村委會旁的一間房屋里,我看到了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龍燈,原來住在這里的曾爺爺是一位非遺手藝人,他已年過八旬,每年仍堅持為村里的元宵燈會制作龍頭。
我驚嘆于龍燈的精美,隨口問了一句:“這些燈能買嗎?”村書記說:“可以買,但要支付現金。”我便和老爺爺約定,年后過來提燈。
之后我就把這件事忘了,直到除夕夜里,我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對方一開口,我立刻聽出是曾爺爺的聲音,他說:“小羅,你的燈。”我連忙解釋:“放假了,我初八再來。”可老人家耳背,他好像聽不懂我的話,只是重復著:“你的燈!”我抬高音調:“正月初八再來!”他還是叫著:“燈——”
我們就這樣來回拉扯了幾分鐘,窗外煙花綻放,鞭炮聲響起,電話斷了。
大年初七一早,我提前趕到村里,當我走進曾爺爺家中,所有龍燈都不見了,堂屋里空蕩蕩的,只剩一盞小小的魚燈。老爺爺笑著對我說:“你來了,你的魚燈,我給你留著呢。”我當即拿出一百塊錢,可他怎么也不肯收。村書記悄悄告訴我,曾爺爺的兒孫都在外地,一年難回來一次,上次我來看望他,老人很高興,所以想把這盞魚燈送給我。
聽了這話,我深感慚愧,那天我不過是走馬觀花地來拍了幾張照片,老人家卻記掛了我這么久,基層群眾是多么可愛!我為他們做的一點事情,遠遠不及他們回饋給我的情誼。
魚燈
這盞魚燈,我一直擱在宿舍的床頭,掛職結束后,我把它帶回家,擺放在臥室里。它將永遠提醒我,公職人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公職人員的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無論何時都要牢記,群眾利益是第一位。
掛職兩年,我采訪了47位群眾代表,有扎根基層五十年的老村支書,有返鄉創業的90后新農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為鄉村振興貢獻了蓬勃力量,從他們的故事里,我逐漸找到了青春的答案。
2023年底,我驚聞劉楊萍法官受傷的消息,因為身在鄉鎮,我對她投身基層法治事業三十年的事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我相信,如劉法官這樣愛崗敬業、為民奉獻的榜樣人物,她們所產生的精神力量,必將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帶動更多法院人腳踏實地、砥礪奮進!
來源:羅佳薇
編輯:李潔
審核:冷文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