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重慶繞城高速公路高新區曾家鎮柏林村段,國道G212園區路段改建工程現場,一派熱火朝天。記者看到高速路雙向四車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與頭頂上“懸浮”的鋼鐵巨龍形成鮮明對比——一段長60米、重600余噸的鋼箱梁,正以每小時2.4米的速度,在8臺400噸級千斤頂的協同發力下,完成一場“毫米級”的空中“漫步”。
72小時與5毫米的較量
“以前聽說修橋要封路,沒想到這次連噪音都聽不見!”柏林村村民王大爺站在施工圍擋外,看著鋼梁緩緩“爬”過頭頂。同村的張大姐也驚訝于"像看科幻片,鋼梁自己會爬坡"。村民的這些感受都是因為項目使用的工藝與以往大不一樣——頂推施工。
▲項目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我們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搭建‘空中拼圖’。”項目經理黃海清形象地說。要知道,頂推施工就是需在雙向6車道車流上方作業,要先在已成型現澆箱梁上拼裝導梁,通過BIM建模預演每段鋼梁的"行進軌跡",再以液壓千斤頂編織出精密的力學網絡。技術員緊盯頂推智能數控監測儀,確保每推進1米就復核一次軸線偏差,全程控制在5毫米以內,保障重達600噸的“鋼鐵巨龍”精準到位。
▲項目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為不影響日均超10萬輛車的通行,項目方將施工窗口期壓縮至72小時,而且采用分階段動態施工法,將頂推作業分解為21個微調段落,配合快速拼裝式臨時支墩,實現施工與通車“零接觸”。
為減少對周邊居民影響,項目部還創新采用裝配式支墩技術,將現場混凝土澆筑量減少70%,焊接作業配備移動除塵設備,施工噪聲控制在65分貝以下。夜間施工時,LED照明燈帶沿著鋼梁輪廓勾勒出科技感十足的線條,成為高速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零接觸”建橋術的背后
14時許,隨著最后一段鋼梁精準落位,這座總長282米的橋梁(其中頂推梁段60米)正式跨越繞城高速,標志著國道G212園區路段改建工程取得關鍵突破。作為連接大學城區域與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嘉陵江實驗室等科研重鎮的重要路段,項目建成后將使幾地間的通行時間縮短60%。
▲項目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為保障工程高質量推進,重慶高新區城市建設事務中心在項目監管中強化統籌,精準發力。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推動"建設單位+高速運營方+交巡警"多方聯動,確保跨線施工與高速通行無縫銜接。針對鋼梁頂推跨越高速重大風險源,提前組織專家論證施工方案,實施24小時安全巡查,保障施工安全及高速公路通行安全。通過全過程精細化監管,有力保障關鍵節點施工,為后續工程推進贏得主動 。
▲項目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頂推施工還有很多小“新”思——將頂推技術首次應用于高新區內的國道項目;通過BIM技術模擬頂推全過程,預先排除17項技術風險點;專家團隊通過自動化傳感系統與實時監控平臺,對支墩沉降、鋼梁應力等數據毫秒級響應,實現施工全程“零接觸”既有車流。這些創新實踐,為城市復雜環境下的橋梁建設提供了“重慶方案”。
目前,橋梁正進入標高微調及支座安裝階段,預計本周內完成全部施工。隨著國道G212改建工程推進,這條貫穿科學城核心區的交通動脈,將進一步激活區域創新資源,為科學城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