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
博古知今,一眼千年。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
2024年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較上一年增加213家,實現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91.46%;2024年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51萬余場,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近年來,文博深度游成為更多人的選擇。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推動自身改革,不斷推陳出新,在“文博熱”中抓住游客的心?
從“看物”到“看人”:博物館里的“情感共振”。
近年來,文博“出圈”事件往往依托深層情感共鳴。
山東博物館的商代亞丑鉞,因其神似“海綿寶寶”的造型被賦予呆萌人格,相關文創產品銷量持續走高;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沉思羅漢”因其似笑非笑的“無語”神情被網友戲稱為“領先千年的精神狀態”;《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中,擬人化的“小玉壺”穿越時空的歸家之旅,折射出公眾對流失文物的集體牽掛……青磚灰瓦間,先民的智慧正在被現代人讀懂;方寸展柜中,千年文明正在被創新地傳承。博物館的功能正在從“知識倉庫”向“情感連接器”升級。
在這種“情感共振”中,公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得到了顯著提升,更多人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去探尋更多關于文物背后的故事,去領會它所蘊含的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生活的“快”與古老文物的“慢”中,尋找一種治愈的力量。
從“打卡”到“沉浸”:博物館里的“深度體驗”。
為滿足觀眾的新需求,山東博物館積極探索跨界合作、科技賦能、資源聯動等創新路徑,與科技企業聯合打造“山東博物館系列數字化沉浸展項目”。去年,山東博物館躋身15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行列;今年,在全國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工作中獲得優秀等次。
山東“文博熱”的密碼,不僅在于打破“玻璃柜+講解牌”的傳統模式,還在于展示一個區域的文化厚度。
比如,近年來,山東持續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以青島、淄博、濰坊、濟寧四座城市為試點,生動詮釋山東“一市一品牌、一城一氣象”的實踐成果,推動博物館建設與城市建設相融合,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同時,省級博物館與地方博物館協同發力。截至目前,全省免費開放博物館774家,占博物館總數的92.3%,我省博物館工作重心已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全省218家中小博物館從藏品管理、陳列展覽等12個方面完成提升,全省博物館“一縣一館”工程也在基層扎實推進。
融互動體驗、沉浸參與于一身,讓游客從“打卡”到“深度體驗”,以文化厚度,涵養精神高度。
從“古典”到“未來”:博物館里的“非遺活化”。
博物館的意義不僅在于記錄歷史,也在于昭示未來。在全球化、技術、社會環境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擔負起傳承古老文化遺產的工作,博物館責無旁貸。
比如,青島啤酒博物館每年創新打造200余場公益科普活動,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舉辦免費公益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在神奇植物課堂了解啤酒花、DIY啤酒花手工皂,還推出穿越劇游《覺醒的釀造師》、AR互動劇場《酒神的奇幻漂流》等,用科技感呈現啤酒的制作過程。
還如,孔子博物館通過多元化活動,構建“歷史+文化+實踐”體驗場景,推出古籍修復體驗、禮樂展演、社教活動,使千年文物可聽、可觀、可感。
作為國家文物局中小博物館提升試點省份,山東通過提升行動,幫助中小博物館增本領、強實力、促發展,切實提高辦館質量,形成了中小博物館提升的“山東模式”,為持續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山東智慧。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
習近平總書記曾感慨地說:“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是從真正能證明我們的久遠歷史中來”。
歷史鮮活地存在于當下,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與溫情,引領我們以更加包容、深邃的視角去擁抱生活,傳承文明。在這個意義上,山東將以博物館的每一次自我革新,答好“我們是誰,將往何處去”這個終極命題的深情回應。
文/靖曉紅 李振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