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我們發現成都市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簡稱“石室錦外”)有一個名為“無量館”的“自制”博物館,里面的藏品不僅有“上古彩陶”“商周的青銅器”,甚至還有諸如太陽神鳥、長信宮燈這樣的禁止出國(境)展覽 “國寶級文物”……
不過,這些栩栩如生的“文物”,都是學生們自制的!
在石室錦外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學生們選擇由商至清的代表文物,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工藝,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些瑰寶復制下來一一從古樸的文字銘刻到繁復的圖案花紋,從“長信宮燈”的金屬質感到 “司母戊鼎”的銘文細節……學生們在作品中凝結了對歷史文化的獨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微型博物館“無量館”位于石室錦外的“存古學堂”內,面積不大,但卻是學生們親手打造、精心布置的。起名“無量”有兩層內涵,第一層取“無量”本義,有學無止境、志意難量之蘊;二為紀念存古學堂第一任校長謝無量先生。該校校長潘萬勇說:“青磚灰瓦間凝聚著學子們對千年文明的獨特理解。”
“無量館”設立并開放后,不僅收到了學校師生的歡迎,還迎來了不少外校教師的關注,紛紛派出代表前來了解和學習。他們認為,學生們“復制”文物,不僅會學習了解到更多的歷史知識,還會運用到美術知識,更會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韻味,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五育并舉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
除了對文物的復現,“無量館”更承載著一代人與古老文明的對望。貼在墻面的,正是學生們為自己親手制作的文物撰寫的解說詞。他們遍查典籍,將晦澀的史料化為生動的表述:陶羊燭臺承載著漢代“銜燭照夜”的浪漫想象,豬紋陶缽暗合良渚文化中“豐饒共生”的農耕信仰,青銅縱目面具的雙瞳則延伸出古蜀先民“目縱觀天”的宇宙哲思。搭配精心錄制的視頻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畫卷舒展,沉默的古物在學生的筆下獲得新生。
當傳統工藝遇見現代技術,“無量館”展現出獨特的跨界魅力。石室錦外的學生們還運用網絡畫板對文物紋樣進行數字化解析,并對其中部分復雜紋樣進行了重現與創新重建。
“無量館”雖僅百余平米,卻承載著石室錦外學子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無量館”是一顆雖小卻明亮的珍珠,凝聚著石室錦外學生的熱愛、探索與創新。該校黨委書記張華表示,“無量館”的建立,需要嚴謹的考據與大膽的創新并存,歷史的厚重與青春的靈動共鳴。
據了解,石室錦外的前身為始建于1910年的存古學堂。自存古學堂建立以來,學校以“德行至善,行知至美”為辦學理念,悠悠歲月中始終不渝地引領學生深入品讀歷史的博大精深與深厚底蘊,建設雅文化,追求真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