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三千,但是我彩禮必須要八十萬。”
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女生興奮地向網友“炫耀”著自己的結婚要求。
在當下社會,天價彩禮已經“見怪不怪”。
在不少農村和部分城市地區,彩禮金額節節攀升,令人咋舌。
少說幾十萬,動輒上百萬的彩禮,使得許多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天價彩禮如同沉重的枷鎖,讓無數想要組建家庭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婚姻本是夫妻攜手共赴人生的溫暖旅程,如今卻因彩禮異化為利益權衡的交易場。
1、因彩禮而陷入“牢獄之災”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跨國婚戀越來越常見。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愛情走到一起,本是浪漫的佳話。
然而,張女士在荷蘭的遭遇,就像一場現實版的荒誕劇,令人唏噓。
張女士,1991年在河南出生。
曾憑借自身努力成為江西某高校碩士,后獲得公派到荷蘭鹿特丹攻讀博士的寶貴機會。
出國留學前,張女士曾有過一段婚姻,結婚時向男方索要66萬元彩禮。
男方為了能和張女士步入婚姻殿堂,全力將金額湊了出來。
然而出國后的張女士,卻偷偷背叛了丈夫。
沒過多久,張女士就和一位荷蘭男子陷入愛河,兩人迅速同居。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國內的丈夫最終發現妻子出軌,憤怒地向其提出離婚。
張女士“欣然”答應,但彩禮拒不退還。
2024年3月,張女士懷孕,她告知荷蘭男友并提出結婚請求。
男友隨即答應,兩人開始籌備婚禮。
結婚前夕,張女士參考了自己第一次的彩禮金額。
作為二婚,她認為金額“只能多不能少”。
之后,張女士便向男友索要8.8萬歐元彩禮。
沒想到男友聽到后,一臉不可置信。
首先,荷蘭沒有彩禮這一習俗,其次,這一數額相當于荷蘭普通人四年的收入。
雙方意見不合,爆發激烈沖突,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選擇分手。
幻想破滅的張女士以為此事就此作罷,沒想到等她的卻是“牢獄之災”。
分手后,荷蘭男子對張女士的行為“越想越氣”。
在憤怒與失望之下,他選擇了報警。
荷蘭警方迅速介入調查,以涉嫌敲詐罪將張女士拘留。
法庭上,男方鐵證如山般地認為女友的行為就是以婚姻為誘餌的斂財之舉。
最終,荷蘭法院經過審理,認定張女士的行為超出了法律允許的范圍。
判處其6個月拘役,刑滿后遣送出境。
此外,由于涉及移民欺詐罪,她被列入荷蘭及歐盟的移民黑名單,未來無法入境歐美國家。
這一判決猶如晴天霹靂,不僅讓張女士的博士學業戛然而止,更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張女士咎由自取,最終釀成了“悲劇”。
跨國婚戀中的彩禮爭議,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國內婚戀市場的功利化現狀。
而相親角里出現的外籍面孔,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沖擊了這一固化格局。
2、相親角的“國際新面孔”
近日,在我國知名的相親角北京中山公園里,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姑娘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她通過翻譯軟件與前來相親的父母交流,表達自己對婚姻的看法。
據女孩所說,在俄羅斯,人們認為感情才是婚姻的基石。
對于彩禮等物質要求,并沒有強制標準。
像這樣的外國女孩并非個例。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外國女孩來到中國工作生活。
其中一部分人希望在中國組建家庭。
她們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相親的固有模式,也沖擊著相親市場的固有格局。
然而,外國女孩“輕物質”的婚戀觀念,與部分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產生了強烈碰撞。
一位來自河南農村的母親在相親角看到外國女孩的征婚信息后,直言:
“不要彩禮怎么行,辛辛苦苦把女兒養大,以后日子沒有保障誰來管?”
不僅是觀念上的沖突,外國女孩的出現,為中國婚戀市場也帶來了新的競爭和變化。
對于一些因彩禮、車房等物質條件而難以結婚的中國男性來說,外國女孩提供了新的選擇。
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卻觸碰到了“某些群體”的敏感神經。
對于外國女孩的到來,她們不屑一顧,認為根本不能和自己相比。
一些人在網上辱罵前來相親的外國女孩,叫囂著讓她們“滾出中國”。
更有甚者,組建“反洋媳婦聯盟”,稱她們是來“攪局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始終將矛頭對準國內男性,聲稱:
“在中國都沒人能看上你,還指望娶外國人,自我安慰罷了。”
外國女孩的出現,沖擊了原有的婚戀市場。
那些原本期望通過戶口、學歷等要求來“抬高彩禮”的女孩,自身的“吸引力”下降。
一些“大齡剩女”現實中結婚壓力很大,看到這一幕便宣泄著自己的情緒。
目睹這些現象,人們既震驚,又不免為之唏噓。
不難看出,我國當前性別對立與婚戀功利化之間的矛盾。
3、養成正確婚戀觀
當彩禮成為婚姻的核心要素,愛情在婚姻中的比重被削弱。
一些人將婚姻視為獲取物質利益的途徑,而非基于感情和責任的結合。
彩禮的真正意義,在于成為祝福的象征,而非綁架愛情的籌碼。
扭曲的婚戀價值觀不僅讓年輕人害怕結婚,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產生不良影響。
事實上,人們痛恨的并不是彩禮本身。
而是某些家庭脫離現實的要求和極為“雙標”的言論。
一些父母看似是為了孩子“著想”,殊不知卻是拿著孩子的青春當作議價的“籌碼”。
婚姻的本質是愛情與責任的結合。
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哪種文化背景,我們都應該以相互尊重、理解和關愛為基礎。
國內女性要摒棄扭曲思維,不應將婚姻視為改變物質生活的途徑。
而是要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以及與伴侶在精神層面的共鳴。
國內男性也要時刻警惕外部帶來的“錯覺”。
努力提升個人魅力與能力,而非掩蓋自身不足,一味地將原因歸結于女方。
對于社會而言,大眾應理性辨析,避免挑起對立。
共同推動社會向更加包容、平等的婚戀觀念邁進。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氛圍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部分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當中國相親角闖進老外視野:西班牙女子在上海人民公園被求婚》
人民日報|《中國為什么會有“相親角”?》
新京報|《尋找100位中國“剩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