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歲的小演員黃楊鈿甜怎么也沒想到,一組成人禮自拍會讓自己卷入輿論漩渦。鏡頭里她戴著珍珠白的格拉夫耳環,配文 “媽媽的耳環超好看”,卻被眼尖網友扒出這副耳環官網標價 230 萬元 —— 相當于普通打工人 300 年的收入。
01
順著圖片深挖,網友發現更驚人的線索:父親黃某某曾是雅安公務員,2013 年負責地震災后重建招商招標,同年 10 月就砸 500 萬開影視公司,2015 年辭職下海。公司法人像走馬燈般變換:舅舅、媽媽、爸爸,直到 2017 年黃某某離職后正式接手。更巧合的是,2022 年疫情最嚴峻時,他又精準切入核酸檢測領域,注冊生物公司賣試劑盒。兩次創業剛好踩在地震災后和疫情爆發期,“國難財” 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02
面對輿論,各方回應堪稱 “避重就輕教科書”:原單位稱 “已辭職 8 年,收入與單位無關”,黃父發文稱耳環是仿品,品牌客服表示 “圖片無法鑒定”。但破綻很快暴露:耳環閃爍的火彩分明是高檔寶石特征,而黃家日常曬出的億元豪宅、百萬級首飾,很難讓人相信會戴百元淘寶貨 —— 誰會住著別墅卻戴假貨炫富?
03
事件至今沒有實錘,卻照出社會敏感神經:災后重建善款是否被挪用?公職人員 “前腳招商后腳經商” 的旋轉門如何監管?疫情期間的資質審批是否存在特權?這些本該透明的環節,卻總靠網友 “扒皮” 推動調查。正如網友吐槽:“奢侈品會貶值,公信力碎了難拼回。”
04
黃小姐的 “無心曬圖”,意外揭開權力與財富的曖昧面紗。老百姓不是仇富,是見不得賑災款成為私人提款機,看不慣公職身份成為經商跳板。當制度監督總是慢半拍,當官方回應總在 “打太極”,公眾只能從耳環、朋友圈拼湊真相 —— 這不是八卦,是對公平正義的本能叩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