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線:從“耳環風波”到“權力尋租”的裂變軌跡
1. 5月11日:璀璨耳環引爆輿論核彈
黃楊鈿甜在成人禮上佩戴疑似價值230萬元的Graff耳環,照片發布后迅速發酵。
網友指出該耳環為奢侈品牌經典款,二手市場估值超百萬,質疑其未成年演員身份與家庭消費能力的匹配度。
2. 5月14日:公務員父親浮出水面
網友扒出其父楊偉曾任職雅安市經合外事局,負責招投標工作,并推測其可能參與雅安地震災后重建項目。
輿論焦點轉向“公職人員家庭巨額財富來源合法性”。
3. 5月16日:官方與當事人的“切割戰”
父親聲明:楊偉稱耳環為仿品,否認涉足慈善總會及災后重建項目,強調已辭職經商八年。
經紀公司護盤:嘉行傳媒譴責謠言,但未提供財務證明。
雅安官方回應:確認楊偉2015-2017年任職但無關災后重建,稱“辭職后收入與單位無關”。
4. 5月17-19日:深挖“財富密碼”
網友發現楊偉名下公司注冊時間與職務期重疊,2014年成立影視公司,2020年注冊生物科技企業,資金流向成謎。
母親司某被曝經營移民中介,疑似涉足非法簽證業務,家族財富被指“灰色化”。
5. 5月20日:慈善總會的“同名烏龍”
四川慈善總會證實2011-2014年辦公室主任確名“楊偉”,但稱此人與黃父僅為同名同姓。
然而網友發現項目聯系人電話與楊父現用號碼一致,質疑“巧合論”站不住腳。
為何公眾“不放過”黃楊鈿甜?一場社會信任的崩塌實錄!
楊偉從月薪數千的公務員,八年內躍升為住億萬別墅、妻女滿身奢侈品的“成功商人”,時間線與雅安災后重建、女兒出道高度重合。
公眾對“期權腐敗”的警惕被徹底激活——正如網友所言:
“地震撫恤金一條命5000元,不及她耳環的零頭”。
盡管官方否認楊偉涉足慈善總會,但“同名辦公室主任”負責的7億元云峰山景區重建項目,與其現用電話號碼的關聯,讓“國難財”猜想難以消散。
民眾對賑災款流向的長期不信任,在此事件中找到宣泄口。
家族曬出的梵克雅寶項鏈(50萬)、卡地亞手鐲(40萬)與億元別墅,讓“耳環是仿品”的辯解淪為黑色幽默。
奢侈品從業者指出:
“Graff從未推出該款仿品,高仿市場也未見流通。”
更諷刺的是,事件后某寶迅速上架“同款仿品”,售價僅百元,被嘲為“年度最佳危機公關周邊”。
當Z世代粉絲用“明星收入高合理”辯護時,70、80后群體看到的是“權力代際傳承”的赤裸現實。
黃楊鈿甜從《楚喬傳》童星到中戲榜眼的星途,與其父“下海經商”的時間線精密咬合,加劇了“資源世襲”的公眾焦慮。
雅安經合局稱“楊偉工作不涉災后重建”,卻被扒出其曾作為7億元重建項目聯系人;慈善總會的“同名論”因電話號碼重疊而漏洞百出。
當體制內回應與民間證據鏈嚴重脫節,公眾只能選擇“用腳投票”。
黃楊鈿甜事件早已超越娛樂八卦范疇,成為檢驗中國社會三大命題的試紙:
公務員監管漏洞:
離職審計與財產申報制度形同虛設,讓“洗白腐敗”成為可能;
娛樂圈造星黑箱:
童星產業鏈與權力資本的高度耦合,使“才藝”淪為資源游戲的遮羞布;
公眾情緒臨界點:
在經濟增速放緩、貧富差距擴大的當下,民眾對“特權暴富”的容忍度降至冰點。
正如《北京青年報》所評:“當官方調查淪為‘自查自清’,當‘同名巧合’挑戰公眾智商,這場風波注定沒有贏家。”
唯一能平息輿論的,唯有穿透珠寶光芒的真相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