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9日訊記者從濟南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高架橋上車水馬龍,帶來交通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噪音問題。如何在繁華喧囂中為泉城尋得一方寧靜之地?濟南交通部門歷經十八年探索,以“還靜于民”為初心,將匠心與科技深度融入城市建設,精心打造出一條94.6公里的“降噪長廊”。
濟南交通在聲屏障設計上,從趵突泉的碧波、千佛山的蒼翠中汲取靈感,提煉出雅綠、薄荷綠、天藍、銀灰、灰白五色色譜。這些色彩不僅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融入了自然之美。在結構創新方面,他們采用“高直弧+弧形吸聲筒+折臂式”三維結構,其中弧形吸聲筒選用超微孔鋁板,降噪系數高達0.75,遠超行業平均0.7的水平,為降噪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準定位 直擊噪音民生痛點
針對12345熱線受理投訴中最為突出的高架橋噪音問題,濟南交通認真分析工單,建立了“噪音熱力圖”。通過這一直觀的圖表,精準定位了北園高架、順河高架等30處重點區域,為后續的降噪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據《環境噪聲法》第41條,對符合安裝條件的路段全面實施聲屏障安裝,做到“應裝盡裝”。在明湖中學路段,明確降噪目標值,晝間噪聲不超過70分貝,夜間不超過55分貝,并將其納入竣工驗收強制條款,確保降噪效果真正落到實處。濟南交通還將聲屏障升級為“文明基礎設施”,實現了“降噪、美育、治理”三重價值的疊加。聲屏障不再僅僅是降噪的工具,更成為了城市文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24小時守護 智能網格織就降噪結界
537路“交通智慧眼”實時監測并反饋屏障狀態,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閉環監測。通過這一智能系統,能夠高效縮短響應時間,及時發現并處理聲屏障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了“30分鐘應急圈”,配備專用應急搶修車輛,確保在2小時內完成破損屏障的修復。這一極速應急圈為聲屏障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讓市民隨時都能享受到安靜的出行環境。降噪屏障全年365天無休站崗,為市民筑起了一道全天候的“降噪防線”。無論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它們始終堅守崗位,守護著城市的寧靜。
硬核專利 破解工程難題
在濟南荊山高架橋改造過程中,面臨著人行道護欄與橋體間距僅30公分的難題,傳統聲屏障安裝空間嚴重不足。面對這一工程困境,濟南交通歷時3個月研發出“護欄聲障一體化”技術,將防撞護欄與聲屏障合二為一,并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技術成功應用于仁和盛庭等5個小區路段,降噪效果達10分貝,同時節省兩側慢行一體化車道空間0.5米/側。這一創新技術不僅解決了噪音問題,還優化了城市空間利用,為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新材料助力 打造城市“降噪”衛士
濟南老虎洞山隧道敞口段距小區僅23米,同時還面臨空間局限、視覺壓抑、成本管控三大問題。傳統的降噪方案難以滿足這一復雜場景的需求。濟南交通采用“輕質膜結構+ECP新材料”組合方案。其中,ECP板厚度僅8公分,卻能有效降低低頻沖擊波,實現隧道敞口段噪聲的“靶向阻隔”。安裝后,噪聲得到顯著控制,居民生活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居民滿意度顯著提高。這一創新方案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這條“降噪廊帶”將繼續延伸,濟南交通正以實際行動證明,繁華與寧靜本就可以并肩而行。用科技為城市按下“降噪鍵”,共同勾勒出城市更加美好的未來。
閃電新聞記者 張風碩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