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潤萬家,廉運啟新程。重慶市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老頂坡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共建為依托,以服務為抓手,將黨建與基層治理緊密融合,探索出“廉治+廉盟”的新模式,形成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
石橋鋪街道老頂坡社區坐落于石新路主干道東側,轄區涵蓋7個物業小區、1個還建房小區,常住人口1.4萬人,匯聚企業1500余家、個體工商戶2200余戶,是居民生活與汽車商貿服務交織的復合型社區。面對社區治理中“造血功能”不足、居民參與度低等現實難題,社區黨委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推出“五廉工作法”,即強引廉勇挑重擔,涵養清明黨風;奏出清廉時代強音,沁潤清朗社風;營造崇廉文化氛圍,弘揚清新家風;塑優廉服務形象,錘煉清正隊伍;建強倡廉干群隊伍,合力筑牢頂坡廉盟。將清廉社區建設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讓“煙火氣”與“文明風”共生共榮,為基層治理注入清新活力。
以“廉”為筆
錨定治理新目標
在社區治理方面,社區始終把“廉”放在首要位置。
首先是構建“網格清廉”體系,深化落實基層網格治理,將清廉社區建設融入社區治理全過程,建立網格14個、微網格94個,建立“1+3+N”網格隊伍,把監督觸角延伸到每一個微網格,全力構建“清廉成網、網中有格、人在格中、事在格辦”工作格局。其次是建立“清廉積分”管理制度。完善“一事一積分、一年一評價”積分制度,實施積分考評機制,通過“積分制”為紐帶,以“小”積分促“大”清廉。
緊扣“黨風清明、社風清朗、家風清新、隊伍清正”目標,通過常學常新、常悟常進,將清廉社區建設延伸至網格末梢、融入居民生活。從深化網格治理到凝聚多方力量,從文化浸潤到民生服務,一系列舉措讓清廉之風吹進千家萬戶,更吹開了基層治理的“同心圓”。
以“治”為基
激活社區新動能
在社區治理中,通過唱響主旋律,傳遞黨的聲音。
比如,“頂坡小喇叭”“頂坡小板凳”“頂坡小哥”三支隊伍成為傳遞清廉聲音的橋梁。他們以接地氣的語言講述廉政故事,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凝聚共識。與此同時,社區經濟發展同步發力,新增新能源汽車4S品牌店3家,建立“企業需求清單”響應機制,奏響經濟發展的“協奏曲”與“交響曲”,實現治理與發展的雙贏。
文化浸潤方面,社區深挖“向上、向善、向美”基因。四季香山小區的清廉文化公園、市場內的“清廉圖書角”,成為居民觸手可及的廉潔教育陣地;老照片展、家風家訓征集、清廉書畫巡展等活動,讓崇廉尚潔的文化悄然生根。每月舉辦的“頂坡鄰里節”更以文藝匯演、互助活動等拉近鄰里距離,讓和諧新風在歡聲笑語中傳遞。
以“民”為本
書寫幸福新答卷
社區將清廉建設落腳于民生實事,嚴把干部廉潔關,推行黨員“曬廉”機制,通過“曬學分、比黨性”激發隊伍活力。吸納“社區合伙人”組建“頂坡廉盟”,去年前三季度推動解決電梯更換、燃氣難題、殘疾人家庭幫扶等民生問題20余件,把“民生清單”轉化為群眾的“幸福賬單”。
成效背后,是黨群連心的生動實踐。清廉網格服務體系讓服務“走新更走心”,資源整合下的“惠鄰”隊伍形成“困難大家幫、問題大家解”的聯動機制。重陽節活動中,區人大代表攜手社區為老人送去關懷;四季香山小區停氣難題的快速化解,更讓居民感慨“辦小事,大民生”。
以“實”為要
探索長效治理新路徑
老頂坡社區的經驗啟示,源于對基層治理的深刻洞察。通過“摸清家底”整合資源、“找準短板”精細治理、“凝聚共識”發動群眾,社區以黨建為紐帶,將責任意識轉化為共治合力。接地氣的活動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看得見的變化中增進認同,為基層治理注入持久生命力。
清風徐來,“廉花”滿園。老頂坡社區以“五廉”為墨,繪就基層治理的和諧畫卷,讓清廉之風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為新時代社區治理提供了鮮活樣本。
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