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村干部連怎么上班都成了一個問題。
過去,不坐班是問題;現在,坐班也是問題。
過去,不少村社區都推行干部坐班制度,每天像機關干部一樣,準時上班、下班。有的還安裝監控予以監督,或是組織明察暗訪檢查,發現問題,立即通報整改。
于是,村社區機關化現象引起關注與思考。村社區干部究竟是什么性質?還是不是群眾自治組織?如此能否與群眾打成一片?干部與群眾還能坐在一條板凳上嗎?
隨著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的縱深推進,村社區干部坐班被作為形式主義和基層負擔問題予以整改。
有不少地方調整優化了村社區干部坐班制度,工作日村社區一般安排1名干部在黨群服務中心坐班,負責接待來訪群眾、辦理服務事項,其余干部入戶走訪、上門服務、代辦事務,堅決防止村級組織“機關化”,切實提升群眾滿意度。
這當然是件好事情。
可是,據媒體報道,有村干部告訴記者,鄉鎮要求村兩委干部每天有人在村委會接訪或接待群眾辦事,實際情況卻是,他們經常值班一個月也見不到人來辦事。
一名村黨支部書記說,他們現在值班除了需要報個數字填個表,坐在村委會打打字以外,其他時候只能干坐著。
還有,不允許其余干部坐在辦公室,也有一些說法。
有社區書記說,干部出了辦公室后,就不太好管了,他們是不是在做事,雖然可以通過信息化查軌跡,但總不至于天天入戶走訪吧。
也有社區干部調侃,實在是沒事的時候,就只能是在街上瞎逛。其它地方也不敢隨便去,恐怕有視頻查崗,也是可能的。
而最糾結的是,面對群眾提出的訴求,他們往往有心無力,不但自己解決不了,而且上報之后又得不到支持,許多問題解決不了,使得自己再走訪、再服務也沒有了底氣和熱情。
還有鄉鎮街道的干部稱,現在借調現象規范之后,不少原來從村社區借調的人員都回到村社區了,村社區的工作人員數量并不少了,有沒有可能存在人浮于事?
基層減負之后,原來的形式主義事務有了大幅度剝離,如何發揮他們下沉一線工作的積極性與實效性?值得關注。
其實,村社區干部怎么上班?是坐在辦公室,還是下沉一線?都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因為,從村社區的主要職責來講,應該就是為群眾提供好各項服務,而服務的地方可以是轄區的每一個角落。
當年農村收稅費提留的時代,村里是沒有值班一說的。村干部經常會到群眾家里,或是田間地頭。群眾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去找村組干部,或是打電話。村組干部一般都會上門處理。
現在有的地方看起來是規范化了,只是越來越像機關化,村干部性質機關化,工作內容機關化,坐在辦公室里等著群眾來辦事,有時候看著就覺得不是坐在一條板凳上了,還隔著一個柜臺。還是到群眾家里、一線現場辦事好一些,大家可以隨意圍坐在一起。
我以為,村干部,仍然考慮重點發揮群眾自治功能,切實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為群眾搞好服務、解決訴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