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藏日報
在雅江河畔的曲水縣茶巴朗村,村民們世世代代與土地相依為命。每到秋冬季節,刮風天氣便會“侵擾”這片土地,黃沙漫天飛舞,不僅讓村民們的生活多了幾分困難,也讓當地的生態環境愈發脆弱。自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項目實施以來,曲水縣茶巴朗村和達嘎鎮村民積極投身這項綠色行動,成為生態建設征程中的先鋒力量。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已披上綠裝。這項被贊譽為“改天換地”的偉大工程,成果斐然。截至目前,僅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項目(二期)曲水片區就投入勞務110343人次,帶動群眾就業增收2206.8萬元。
其美一家:山坡上的綠色耕耘者
5月4日清晨6時許,茶巴朗村六組村民其美從睡夢中醒來。她和丈夫吃過早餐,喂完家畜,簡單準備好當日的飯菜后,拿著工具出了門。
和其美一樣的,還有同村的幾十名村民。他們開著三輪車,前往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曲水茶巴朗二號片區。在山腳下,村民們熟練地分工完后開始上山植樹。記者跟隨其美的腳步一同上山,半山腰的海拔有4000米左右,大家休息片刻后開始動工。山間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專注挖坑,有的仔細扶苗培土,有的俯下身子給樹苗澆水……造林點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今年20多歲的曲扎是其美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后,他白天跟著父母在造林點務工,晚上回到家后認真備考。“現在工作的地方就在老家周邊的山上,每天有240元的工錢,還能兼顧農活和家務,我很知足。”曲扎笑著說。
曲扎負責挖坑,媽媽負責扶苗培土,母子倆有說有笑地栽種著一棵又一棵樹苗,為家鄉增添著點點綠意。記者了解到,這個片區主要種植了油松、樟子松、山杏、沙柳、沙棘等苗木。在養護管理方面,目前以人工澆灌為主、噴灌為輔的方式,每畝配備1至2人,澆水周期為10天左右,以確保每一株苗木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滋養。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樹苗的存活率,曲水縣政府組織了專門的種樹培訓,邀請農業專家為村民們講解不同樹種的特性、種植技巧以及后期的養護方法。從選苗、挖坑、栽種到澆水、施肥、防蟲,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的指導。村民們學得十分認真,有的還專門準備了小本子,把重點內容都記錄下來。其美就是其中之一,她原本對種樹一竅不通,但通過培訓,如今已經成為村里的種樹“小能手”。她常說:“以前總覺得種樹跟種地沒啥區別,現在才知道,種好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希望我們種下的每一棵樹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
綠化工程帶動就業,村民種樹走上增收路
5月4日,茶巴朗村東山上新綠沿著山脊蔓延。28歲的倉啦正彎腰為新栽的油松培土,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襟,這是她每天240元工資的見證。自2022年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啟動以來,像倉啦這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曲水縣村民已超萬人。短短4年里,曲水縣通過“組織化投勞、規模化用工”機制,將造林工程分解為挖坑、運苗、栽植、管護等20余個工種,吸納了不同技能勞動力。2024年,僅茶巴朗村片區就帶動30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
同時,工程還催生出了“苗木質檢員”“無人機植保員”等新職業,45歲的扎西通過培訓成為片區監理,月收入達6000元。“過去放牧靠經驗,現在用PDA記錄土壤濕度,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護林’。”扎西說。
對于村民們來說,在種地種糧之余,不用再跑到拉薩打零工賺錢,他們可以根據自家的農事時間到造林點務工,十分方便。村民索朗達杰跟記者打趣道,以往,農閑時大家要么聚在一起閑聊,要么做些簡單的手工活,沒啥收入且生活單調。如今,在政府的倡導和鼓勵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種樹活動中。一開始,許多村民心里也犯嘀咕:種樹真能帶來收益嗎?畢竟,樹木的成長需要時間,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回報。但在政府的宣傳和一些先行村民的帶動下,大家逐漸放下了顧慮。
是呀!種樹真能帶來效益嗎?答案是當然能!“把樹種好管好,將來出門抬頭就能看到一片綠。每天還有實打實的收入,這是一件美差。”村民旦增對未來滿是憧憬。
像旦增這樣依靠種樹增收的群眾在全區還有很多。全區各級政府始終把促進群眾就業增收作為工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吸納群眾參與造林綠化,引導企業采購群眾的苗木、租用機械等方式,帶動增收近18.6億元,惠及農牧民群眾約500萬人次,努力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去年我們家4口人不間斷地參與造林工作,全年下來拿到了10萬元左右工錢,收入很不錯。”茶巴朗村村民西洛告訴記者。
從“植樹”到“守林”:生態意識的轉變
58歲的索朗多吉曾是曲水鎮的采石場工人,如今他每天騎著電動車巡護30畝林地。“以前覺得樹能擋風就行,現在知道這是給子孫留下的‘生態銀行’存折。”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病蟲害防治要點,這是參加曲水縣組織的“生態護林員培訓班”的成果。像索朗多吉這樣的轉型者不在少數,記者了解到,目前曲水縣已培訓持證上崗的生態管護員有11598名,他們年人均增收5705元,更成為高原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在改善生態環境,筑牢綠色屏障的同時,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也為曲水本地群眾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機會。
5月4日,記者在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曲水縣達嘎鎮一期二標段種植現場看到,專業人員正熟練操作無人機,將樹苗精準搬運至山上。地面上,大家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或搬運樹苗,或揮鍬培土,或施撒有機肥,井然有序。這片曾經生態較為脆弱的區域,在各方努力下新綠蔥蘢,綠色生態屏障正在逐漸形成。
作為西藏首個規模化山體造林的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創造了高海拔地區人工造林的生態奇跡。自2022年該工程啟動以來,曲水縣作為其中重要部分,全縣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這片土地上,播撒綠色希望,重塑生命圖譜,實現了令人驚嘆的生態逆襲。
記者了解到,曲水縣2024年一期南北山綠化先造后補工程規模達34328.4畝,涵蓋3個標段。截至2024年年底,造林任務已圓滿完成,目前已進入后期管護階段。2024年二期工程同樣進展迅速,總面積71564.2畝,涉及14個施工標段。現階段,苗木培育已完成7847592棵,造林整地坑穴完成6086963個。
僅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項目(二期)曲水片區就投入勞務110343人次,帶動群眾就業增收2206.8萬元,環境越來越好的同時,群眾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同頻共振,書寫出生態惠民的嶄新篇章。
記者手記
希望每一棵樹苗
都長成參天大樹
那天,是其美參與種樹的第163天。每天下班后,她們會領到當天的務工票,其美的背包里專門帶來一個錢包,里頭存著162張務工票。她說:“年中或者年底老板會統一結工資,我們一家人大概可以掙幾萬,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存好務工票后,其美望著種樹的村民感慨:“以前覺得生態是政府的事,現在才明白每棵樹都是自家‘生態銀行’的存折,希望每一棵樹苗都長成參天大樹。”從“要我種樹”到“我要護綠”,村民們用雙手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內涵,讓綠色成為高原鄉村最亮麗的底色。
作者:德吉曲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