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文章,批評網紅咖啡館禁止12歲以下孩童入內,結果我的讀者群里也在爭論,支持咖啡館這項規定的人不在少數。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這篇就聊聊我關于這類禁令引發“身份對立”的隱憂。
我挺不喜歡附加身份的,即用一個符號給人歸類,常見的性別身份,男人、女人,公眾沒少因為這事吵架。有按年齡歸類的,老人、小孩、中年,說這些詞的時候,有人都開始腦補典型形象了。還有按地域歸類的,提到河南人、東北人是不是一些人已經有畫面了?本來是一些性狀的歸類,已經開始有初步的刻板印象了。
更進一步是在這些身份后再附加污名,比如熊孩子、老登、小仙女、直男癌……幾乎任何種族、地域、國籍、性別、年齡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帶有污名和歧視色彩的描述。
身份的污名,進一步引發對立。近年來的性別問題幾乎難以調和,女權的表述和訴求出現極端化,引發男性的反彈同樣激烈。我們當然可以拿性別作為一種視角,那是一種研究方式和觀察框架,但別急著把抽象定義代入具體情境中。就像我們看到一個不修邊幅的男人或者妝容精致的女孩,不該立刻跳出直男癌或者小仙女這樣的標簽,那就是個人,只要不跟你的生活發生緊密的聯系,就別急著上頭。
這些身份標簽的不斷強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生活和傳播。生活中的經驗,往往來自于對這些身份的區分,比如35歲更容易被公司解聘,甚至有招聘條款明確不招35歲以上員工;比如咖啡館設置禁令,不接待12歲以下兒童。還有溫和一些的,比如公共交通里的女性車廂,或者電影院的女性專場。
很多網友辯稱,這是商家的經營自由。但請不要忘記,自由的前提是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有關禁止12歲以下孩童進入咖啡館的規定,昨天有位從事法律工作的讀者評論過:民法中有一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不得以不正當方式行使權利損害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民事主體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更有甚者,有老讀者回復,“只要商家從事的行業無壟斷地位,商家有權選擇客人,哪怕是歧視性的選擇。六十歲以上的不接待,女性不接待,或者男性不接待,或者穿短袖的不接待……商家的自主經營權利不受侵犯”,說實話,這種自由我只感到恐怖,我們不能因為感受到一個極端的問題,就滑向另一個極端。我在確認他表述的是“哪怕歧視性的選擇”后,用美國曾經的種族歧視做例子,美國很多經營性場所禁止有色人種進入,甚至包括廁所和公交車,這還屬于“自主經營的權利”嗎?馬丁路德金先生會作何感想?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如今對DEI的濫用就回到幾十年前吧。
說回身份問題,我為什么對這類針對身份的禁令異常敏感。因為那有可能造成身份意識的不斷強化,當我看到一個女性專用車廂的時候,我會意識到自己作為男性的身份被排斥了;當我帶著孩子去咖啡館被拒絕的時候,我會意識到作為父母的身份被排斥,也會給孩子造成某種影響。假如有一天我看到某些場所禁止老年人進入(由于對廣場舞大媽和撞樹大爺的廣泛聲討,這并非不可能),我會恐懼自己的衰老,畢竟我已經40多歲,身體機能的減退肉眼可見。或者某些店家出現,類似穿漢服、COSER禁止入內,那些亞文化群體是否也會加重他們被排斥的感覺?
禁令的可怕,就在于他的排斥性。我不反對老人兒童免票、學生半價、愛心專座之類的特殊通道,因為這類是福利性的規則,而非禁令。適當的福利,推動社會的包容和關愛;禁令的制造,往往制造警示和對立。是以違法者要遭到懲處,而制定基于身份的禁令,在潛意識里制造某種身份不予接納的感受,成為另一種懲戒,也由此引發身份認同的進一步強化。
再加上算法的推波助瀾,社交平臺上,熊孩子熊家長的視頻被廣泛傳播,不講理的老人“大行其道”,極端的性別對立言論最有流量,從信息繭房走向情緒繭房,厭老厭女厭童厭男……可是回到具體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人值得“厭”嗎?我走南闖北這么多年,遇到過帶孩子上高鐵飛機的無數,并非沒有孩子的哭聲,但基本上沒有遇到無法忍受的狀況,父母也很快會哄好。我下午在北京一家咖啡館談事,環境挺安靜,周圍一桌在談劇本,身后一桌在打電話,反倒是有兩桌小學生在寫作業,人家最安靜。可是我出門后,大概率不會記得那些安靜乖巧的孩子,因為他們無法觸發流量和情緒,短視頻依然會推給我那些激烈的場景,我和成千上萬的人,很容易把那些遙遠的極端事件當成生活,積累情緒。
孩子-熊孩子,老人-老登,精致女孩-小仙女,這些概念在傳播中悄然被關聯起來。于是看到火車上的孩子便側目而視,看到廣場上的大媽就心生嫌惡,看到女孩精致或許會覺得人家裝。
于是,類似咖啡館的禁止孩童的禁令,和社交媒體中“熊孩子”的傳播,互為因果,不斷滾動出各類對立情緒。
回到人,不好嗎?具體情境和具體問題都來具體分析,遇到吵鬧的孩子就申明,再具體勸阻。你可以規定在店內保持安靜,針對任何年齡段有效,就像室內禁止吸煙,難道因為男人這種情況常見,就禁止男性顧客進入?那女性顧客吸煙怎么辦?同理,孩子可能吵鬧,也不該禁止孩子進入,而是進行有關安靜的規定,大人小孩一視同仁;至于說店家表示開放觀景臺和樓梯不安全,就現在抱著手機不放的成年人真的安全嗎,安全隱患的問題更別扣給孩子。看著媒體評論區大片的支持聲音,我只覺得將身份強化與對立又加固了一點點。至少,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處處是禁區的環境中。設置禁令的人高舉著自由的旗幟,而孩子們只感受到不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