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象征著“詩和遠方”的鄉村咖啡館正在融入嘉定鄉村圖景。各具特色的村咖頗具網紅氣質,吸引了更多人選擇鄉村游。它們不僅是年輕群體追求“松弛感”的精神棲息地,還帶來鄉村資源“變現”新途徑,成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中轉站”,為嘉定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一杯咖啡帶來的流量經濟
近日,記者來到馬陸鎮大裕村,沿著平坦暢通的柏油路一路蜿蜒而上,沿途綠樹成蔭。遠處,嘉源海美術館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在綠蔭掩映下若隱若現,幾何線條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
步入美術館內的咖啡廳,時間仿佛被調慢了節奏。游客或對著落地窗外的自然風光出神,或低聲交流著對藝術展品的感悟。咖啡杯與杯托清脆的碰撞聲,為靜謐的午后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情調。在這里,一杯匠心調制的咖啡,正成為都市人打開美麗鄉村的新方式。
“我特別喜歡這座美術館的整體氛圍,恰巧遇到這個展覽就進來參觀。沒想到收獲了一份意外的驚喜。”市民黃明德表示,這里的咖啡館設計巧妙,將藝術體驗自然地融入了日常生活。
“市區咖啡用來‘續命’,鄉村咖啡適合放松。”這句在都市白領中流傳的話語,生動詮釋了兩種不同的咖啡文化。對于城市消費者而言,前往鄉村咖啡館的短途出行已演變成一種生活儀式,更成為暫時逃離都市快節奏的“精神避難所”。村咖以咖啡為媒介,為遠道而來的城市客群提供了情緒價值。而對于在地居民來說,這些散落在田間地頭的咖啡館則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升級。
“我經常來這里放松,在這個充滿田園氣息的地方,竟能找到這樣一處精致的空間。”住在附近的市民王雅妮表示,“這里已經成為我享受悠閑時光的秘密基地——點杯咖啡,翻開一本書,就能度過一個完美的下午。”
“我們咖啡的日均銷量在周末的時候能達到200-300杯,特別是在新展推出時,咖啡機幾乎全天不停運轉。這里已經成為了一個跨區域的網紅打卡點。”Max咖啡創始人胡曉琴表示,不僅本地居民常來光顧,還吸引了很多從黃浦、閔行等市區專程前來打卡的游客。他們不僅為美術館的藝術展而來,也被獨具創意的咖啡產品所吸引。
在嘉定,像MAX咖啡這樣的“村咖”品牌正呈現向好發展的態勢。其中,去年開業的一尺花園(鄉悅華亭店)憑借獨特的鄉村咖啡體驗,不僅常年占據嘉定區咖啡館網絡好評榜和熱度榜前列,更成為滬上市民周末微度假的目的地之一。不少市區消費者專程驅車數十公里,只為在稻浪翻滾的鄉野間享受一杯精品咖啡的悠閑時光。
不同于城市中標準化的連鎖店,村咖選址極具在地性,常依托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綠意盎然的小院景觀,傳遞出鄉村的悠閑愜意,吸引著向往牧歌情趣的人群——位于嘉北郊野公園的“沸舍鄉村俱樂部(咖啡館)”將廢棄的農用機械庫房改造成歐式鄉村風的咖啡館,與紫藤長廊相鄰,春日油菜花,夏日向日葵,秋日南瓜田,冬日壁爐里的火焰,四季皆有美好;Max咖啡設置在術館內,富有藝術感的建筑與野外環境相映成趣,旁邊就是馬陸葡萄公園和宏泰園。
在與嘉定多家鄉村咖啡館主理人的深入交流中,一個共識逐漸浮現:村咖的核心競爭力絕非僅在于咖啡本身,而在于其營造的獨特生活美學與心靈體驗。這些散落在鄉野間的咖啡館,正精準捕捉到當代年輕人對“松弛感”生活方式的渴求——在高壓的都市生活之外,他們尋找著一處能夠真正“放空大腦”的棲息地。
“這里的氛圍讓我感到輕松愉快,休息日遠離城市喧囂,有種脫離世俗的感覺。”提到喜歡村咖的原因,在市區工作的劉女士看著手機里收藏的店鋪說,“可能源于我內心深處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吧。”
農商文旅融合激活鄉土經濟
“村咖”的發展離不開青年創客的回歸。他們帶著技藝和審美品位,將村里的老宅、廢棄倉庫精心打磨成文藝空間,也把自己的理想安放在了詩意山水間。他們不僅帶來新理念,更通過“咖啡+”模式激活鄉土經濟。
曾經在上海市區工作過多年的張蝦米回憶,初次到訪時,嘉北郊野公園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田瞬間擊中了她——這景象太像曾經旅居過的大理了,撲面而來的熟悉感讓人莫名安心。“這里特有的慢節奏生活就這樣溫柔地治愈了我,讓我當即決定留下來。”沸舍鄉村俱樂部(咖啡館)主理人張蝦米說。
在中央工藝美院建筑設計師的幫助下,廢舊農舍蛻變成一棟簡約歐式風格建筑。白色基調的空間里,設計師的畫作點綴其間,櫥柜中陳列著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古瓷杯和復古餐具,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
“我們希望這里不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一個自然療愈、承載歡樂的空間。”張蝦米說。如今,這里已成為團建活動、親子聚會、藝術沙龍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每年10月鄉村漢字藝術節期間,金燦燦的稻田與浪漫的粉黛草交相輝映,讓這里成為嘉定熱門的打卡地之一。
同樣懷揣鄉愁的還有馬陸鎮大裕村的胡曉琴。這位本地村民將咖啡館開進了嘉源海美術館,打造出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這個與美術館配套的咖啡館,也算是我在以自己的力量在助力鄉村振興。”胡曉琴表示,在運營上,團隊建立了獨特的“藝術+咖啡”聯動模式,每當美術館推出新展,就會有與之配套的特色產品。比如之前舉辦大米展時,推出了稻香冰淇淋、米魯咖啡和桂花酒釀特調;在建筑主題展期間,則研發了水泥紋蛋糕和工業風咖啡。此外,應季研發出的馬蘭頭冰淇淋,也因其獨特的本土風味獲得了不少好評。
在安亭鎮向陽村,“琴語花香”咖啡館的店主馮惠琴則探索著另一種可能。這位前汽車行業高管將茶文化與咖啡社交相融合,推出“圍爐煮茶’體驗,搭配當地特色農產品草頭塌餅、向陽米糕等農家點心,吸引不同年齡段的游客。此外,咖啡館還結合直播帶貨,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帶動鄉村經濟。馮惠琴說:“‘村咖’不僅是生意,更是讓城市人回歸自然、感受鄉村溫暖的窗口。”
“一杯咖啡”將自然風光和農旅體驗相互串聯田園阡陌間,鄉村文旅產業新生態正在悄然成形。看到村咖的獨特場景魅力和消費潛力的同時,嘉定各村咖正在探究與更多業態擦出火花,為其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為滬上知名咖啡連鎖品牌,一尺花園選址聯一村后,融合了精品咖啡文化與鄉村文旅體驗。店鋪依托鄉悅華亭項目修復的老宅,將中式建筑風格與現代咖啡空間完美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第三空間”。它更是聯動周邊的“鄉悅華亭”形成“咖啡+民宿+研學”沉浸式體驗。這種“遠郊咖啡經濟”新模式,不僅帶動了當地消費,更成為華亭鎮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
此外,竹橋村瀝江生態園咖啡廳毗鄰蔬果采摘區,游客可體驗擠牛奶、喂牛羊等農事活動,咖啡與生態農業形成“田園牧歌”式消費閉環;華亭鎮連俊村的HOUS概念店集結青年藝術家,構建“鄉野藝術聚落”……豐富的體驗讓村咖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保持較高的熱度,也為文旅融合創造新機遇。
“村咖”現象的背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里,城市的消費理念與鄉村的生態價值相遇,返鄉者的管理經驗與本地的文化底蘊交融,共同描繪出鄉村振興的多元圖景。隨著“村咖”在社交平臺的持續走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親子家庭來到近郊,帶動了周邊民宿、采摘園、露營地等業態的發展,形成了以“村咖”為支點的鄉村文旅新生態。
從城市到鄉村,這一杯承載著溫度與詩意的“村咖”,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散發著持久而迷人的芬芳。
撰稿:李品
編輯:袁悅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