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長河長江,作為我國流經境內11個行政省區,全程6300多公里流域都在我國境內的大河,在枯水期會出現缺水嗎,鄱陽湖也見底了?還有三峽水庫已經淤積了20億噸的泥沙了,為何不趁著枯水期的時候,進行清理整治呢?
每當網絡上討論這些相關問題,很多胸懷愛國之心的網友,會不由擔憂,大江大河因為人工建造的水庫工程,會導致泥沙淤積,河道改變,生態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不能順應自然的河道疏導,淤積的泥沙越聚越多,未來會否對三峽大壩水庫有安全隱患,在枯水期來臨時,一些河段都有缺水的情況,長江的一些支流也如此,為何不趁機在三峽水庫的水位下降,進行大量的清理泥沙淤積的情況呢?
三峽淤沙情況,早就有科學家進行過預警,而且在修建這個巨大工程之前,相關部門也做出過推斷,三峽水庫淤積泥沙是在所難免,長江上游沖刷而下的大量的泥沙,在水庫大壩的阻攔之后,天然傾斜而下的能力驟減,淤積的泥沙越堆越多,長江上游區域的地勢陡峭,土壤侵蝕嚴重,順著汛期大量的洪水沖刷而下,最終形成了水庫攔截之下淤積的泥沙,流速降低的江水,無法沖走搬運泥沙,在水庫底部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
從水利部門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三峽水庫開始蓄水之后,每年淤積的泥沙速度,以每年不少于一億噸的速度在累計,到目前為止,淤積泥沙的總量達到了20億噸并非夸張的數字。
那么三峽水庫是否每年都進行清淤呢?實際上并不是對于泥沙每年都要清理,到目前來看,根據探測設備的監測數據顯示,水庫底部的泥沙厚度應該超過了20米,對于清淤工作來說,這些泥沙總量,如果單純依靠人工操控機械進行清理,估計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比如我國長江水利委員會,在6年前曾經組織過實現清淤采砂工作,作業試點期工作一年,采砂清淤總量為435萬立方米,這樣的嘗試就是在水位較低時的枯水期,把庫尾末端的防洪庫容泥沙主要清理出去,防止侵占防洪庫容,把這些泥沙清理到死庫容區域,再等到汛期洪水通過時,帶動沖刷而下,完成清淤作業。
一年時間的試點工程總量就擺在這里,可見通過機械式參與,人為干預,面對每年一億噸的泥沙淤積量,相當于6400多萬立方米,想要完全清理,真是難以實現的。如果想要完成清淤工作,耗費的巨大物力財力和精力,整年無休恐怕都難以實現,更別提消耗支出的成本還要超過創收的價值。
既然人為干預不可取,那么三峽水庫在當下如何治理泥沙?
目前三峽工程的清淤工作,采用的主要是蓄積清水排除渾濁的方式,在汛期的6月份到9月份時,自然降水集中,水庫水位蓄水高度在145米左右,在這時通過洪水通過的水流沖刷的力度和速度,形成的水體的勢能,通過23個泄洪孔位置,把大量的泥沙沖刷排到下游區域,在枯水期的10月份至翌年的5月份,三峽水庫的蓄水位都會在正常的高度175米左右,此時能夠正常地運行,而每年通過清理淤積的泥沙,保持水庫的正常蓄水能力,水利學家認為,能夠保障到80年后,三峽水庫依然能在較高水平正常使用。
三峽水庫目前淤積的泥沙總量,根據官方在2023年泥沙公報中的數據顯示,三峽水庫的20年泥沙淤積總量達到了20.8億噸,主要集中在常年回水區,175米蓄水的回水末端位置,特定河段和支流河口,秭歸到官渡口等入江口附近的位置。
這些位置都是泥沙主要淤積區域,繼續堆積下去,對于水庫的健康運行,是有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水庫不能滿足一定的蓄水水位運行,都是泥沙堆高的情況,那么未來將會造成無法發電,航道也將會堵塞,河道和江面將會在汛期抬高,造成巨大的水體安全隱患。黃河就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后來才想辦法解決。
那么三峽水庫的泥沙問題,到底要怎么辦呢?
現在國家相關部門在積極研究新型泥沙分離處理技術,力求通過把泥和沙分離處理,提取出有用的建筑材料,減少進入水庫的總體淤積量,同時監測管理泥沙的入庫情況。
同時考慮在上游的干流支流修建大型的水庫,進行阻攔泥沙的下泄,設置沖沙閘門等設備。
再有建造上游的防護林工程,從源頭降低被水體沖刷而下的水土,科學的綜合治理情況下,相信三峽水庫的運行,不會有安全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