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誰是當代中小學生心中的偶像?
“我的偶像是屠呦呦奶奶!”山東平度女孩萬琪高分填報藥學專業,只因心中有個夢想:學習屠奶奶治病救人、造福人類,未來為科研進步和腦血栓治療方案作出貢獻。
“錢學森爺爺沖破封鎖回國效力”“南仁東爺爺在貴州深山里造出‘天眼’”……河北秦皇島市海港區建設路小學開設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追慕科技之星。在最近一次“誰是你心中的偶像”問卷調查中,學生選擇科學家的比例大幅增加。
“楊院士,可以給我簽個名嗎?”“我也要!”“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首場講座剛一結束,意猶未盡的同學們紛紛上前,圍攏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身邊,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秒變“追星”現場。
當代中小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源自對國家發展、科技進步的感同身受。當空間站成為“太空課堂”,當智能設備成為學習“助教”,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創新創造,便成為孩子們科學課上的討論、作文本里的夢想。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將科學家樹為“頂流明星”更具時代意義,激勵著青少年以創新為帆,以知識為槳,在個人夢想與家國命運的同頻共振中,自信駛向民族復興的未來。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正確的榜樣教育不可忽視。一代代科研人員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研發等領域持續攻關,把“卡脖子”清單逐一變為科研成績單,推動中國這艘巍巍巨輪行穩致遠。只爭朝夕、埋頭苦干的背后,不僅是科技實力的跨越,更是精神火炬的傳承——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必將傳到年輕一代手上,激發出更多“長大后我要成為你”的壯志豪情。
讓科學之光照亮成長路,需各方凝聚合力。在科學啟蒙路上,家長可通過共讀科普繪本、觀看紀錄片等,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學校作為科學教育主陣地,既要強化科學教育課程設置,又要提高科學類課后服務比例,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全社會要一起為青少年搭建更加廣闊的科學教育空間,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等開放所屬場地和資源,引導企業為薄弱地區、薄弱學校援建科學教育場所,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唯有形成共識、一體推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才能讓愛科學的種子真正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青少年的價值追求,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成長,更關乎國家與民族的未來。真正的追星,不是沉溺于名人的光環,而是汲取其身上的精神力量。當科學家成為校園里最閃耀的明星,科學家精神成為同學們心中的指路明燈,越來越多青少年才能讀懂“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執著,領悟“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家國情懷。事實上,除了心無旁騖的科學家,還有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堅守一線的基層工作者,每一位為國家、為人民默默奉獻的奮斗者,都值得崇敬。每一位追夢人的拼搏努力,共同構成新時代最生動的育人教材,匯聚起時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當代青少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需要每個同學在追逐榜樣的過程中,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靠近光,成為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1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