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天天批評孩子」「看到孩子的進步也默不作聲」而是在他們摔倒時忍住攙扶的手,把「媽媽來」換成「試試看」——這是35歲后才懂得的克制與守望。
“孩子就得批評!”
“為什么??!”
“不然內心太脆弱?!?/p>
“你看現在青少年心理多脆弱?”
2022年,針對2002位家長進行了一份調查,調查顯示,78.9%的家長表示,使用過懲罰式教育。
什么是懲罰式教育?
它包括臟話批評孩子、否定式批評、情緒化斥責、高期待批評、無依據批評、過度懲罰性批評等不當的教養方式。
部分家長以增強孩子的抗挫能力為初衷,以為經常批評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練就一身“鋼筋鐵骨”的心勁,應對外界的負面評價。
卻不知,自己的行為沒有起到預想中的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
我們總說要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心理品質,但到底該怎么做呢?
“媽媽,我不想做作業了?!?/p>
“能跟媽媽說說原因嗎?”
“太難了……”孩子邊說,邊把頭埋在臂彎里。
小孩子的世界有小孩子的問題。
在父母眼里,那都不是事。那是因為,我們曾經經歷過啊~
但是孩子是第一次遇到。
孩子的世界除了家就是學校,每天9小時待在學校,學習上的困難,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
孩子“覺得難”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問題呢?
01 內驅力不足
內驅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學習的困難容易打退堂鼓,缺少學習自覺性。日常學習中,不催不動筆、做事拖拖拉拉、做題時左顧右盼,腦子里總會分心想著玩什么。
內驅力充足的孩子,遇到難題可能也會嘮叨兩句、發幾句埋怨的話。但人家說完會拿起筆繼續研究題,不輕言放棄。所以人家成績能保持在優秀的水平~
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曾說:“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內驅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br/>
如何提升孩子的內驅力呢?
-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哪怕一點點的進步,建立學習自信心。
- 和孩子一同面對學習困難,如和孩子分析錯題、提升學習能力。
- 給孩子學習的動力,如學完習就可以看20分鐘動畫片。
- 給孩子自主權,如寫完作業后,時間自由安排。
- 減少外部驅動力,如考100分買一個玩具,要不得。
- 幫助孩子樹立目標,引導孩子成為“他心中的那個目標人物”。
02 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
遇到困難就退縮,說明這個困難已經很大了,孩子獨自面對有困難,但這個能改善!需要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力量。
我家姐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怎么學也學不好。到了高年級,一說起英語,
孩子直說:“不想學。”
“一個單詞也看不懂。”
“學英語就像看天書?!?/p>
當孩子自己無法克服困難的時候,真的需要父母的幫助。這種幫助,就是陪伴、鼓勵、認可。
之后的時間,我們一起背單詞、讀課文、做卷子、分析卷子、查語法知識……
孩子每次背單詞快了1分鐘,我都會告訴她,“背單詞比昨天快了1分鐘,說明你慢慢摸到竅門了”。
孩子的英語,也從“全懵狀態”進步到“能看懂題”“看到單詞會拼讀”“知道漢語意思”“能說簡單句”……
最后英語從不及格,到10分10分進步,到及格,到90+。
鼓勵孩子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當孩子想退縮的時候,我就給她講袁隆平爺爺在稻田中,從14萬株稻穗中,一株一株篩查符合條件的水稻,最后只找到6株。
當孩子想放棄的時候,我就和她一起讀錢學森爺爺帶領中國搞導彈的事跡。
當孩子背不下來,一拖再拖的時候,我們就一起讀屠呦呦奶奶研究青蒿素的過程。
孩子讀了大科學家的故事后,就會叨咕著:“誰還沒遇到過困難呢?我才不要被困難打倒。”
她就這樣被科學家的精神一點點感染著。
也是用行動向科學家學習,一點點地克服了學習英語的困難。
讀了《大國脊梁》以后,孩子說:“我要當醫生,像鐘南山爺爺那樣救死扶傷,成為偉大的醫生。”
孩子的童年,需要這樣的榜樣,不僅幫她提升面對困難的勇氣,還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一本書介紹八位科學家,圖文結合,適合小學生閱讀,幼兒園小朋友也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閱讀。
讓孩子感受科學家的家國情懷,了解他們的工作,學習他們鉆研的精神,從而激發孩子內在動力,遇到困難不放棄,內驅力更強。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榜樣力量,真的比我們說教、嘮叨100遍更有效果。
結合父母的夸獎且“具體”夸獎,孩子的內驅力才會越來越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