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旭斌
中小學生紛紛興致勃勃地向DeepSeek求教各種問題,春晚同款人形機器人走進校園引驚嘆,AI課程擠進新課表……當下,人工智能正與教育產生越來越多的碰撞。AI賦能教育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影響教育的今天,教育者正面臨一場根本性追問:學校究竟該教會學生什么?
北二外成都附中黨委書記何光友
在本期《校長來了》欄目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黨委書記何光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為學生搭建多元選擇的成長路徑,讓每個學生找到與時代同頻的人生坐標。
理念革新:
從“裝滿知識”到“點燃火種”,把選擇權變為成長引擎
何光友談到,AI時代下,教育的核心目標已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以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如今的教學之中。今年的四川將迎來首屆“新高考”,高考的轉型也印證了這一點,考題更側重思維能力和實踐運用,選科和志愿錄取方式則更注重考生的目標選擇,以及對未來的生涯規劃。
只有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和熱愛的事物,學生才會不斷產生內驅力,進行自主學習。在何光友看來,這與AI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不謀而合。“因此,我們要找到每個學生所擅長和熱愛的方向,確定他的成長目標,進而因材施教。我認為這是AI時代下,教育應該堅守的核心。”
但要讓學生真正實現“多元選擇”,僅靠理念更新遠遠不夠,更需要系統化的路徑支撐。對此,何光友談到了北二外成都附中的多元升學路徑,“我們學校,不設置平行班,避免給任何孩子貼標簽,只設置不同課程、不同目標的班級,將選擇權轉化為了可落地的成長階梯,而從暑期夏令營的初次試水,到學期中的路徑微調,再到升學前的最終定錨,學生在多次關鍵選擇的節點上,都始終掌握主動權。”
教學實踐:
雙軌升學滿足不同需求,多元路徑破解千生千面
面對記者,何光友展示了一組數據。2024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首屆高三畢業生中,近95%的學生達到一本線,600分以上超半數,同時還有28%的學生收到QS世界排名前200的國外名校錄取通知,最終30余人選擇到海外深造。“這些數據背后,正是學校構建多元升學路徑的直接體現。”
一是學科特長路徑。學校設立了五大學科競賽班,在學生入學前,就會通過暑期夏令營試訓、學期試學、統一測評等雙向選擇機制選拔出競賽人才,配備專職競賽教練,組成競賽班。在入學后,針對不適合走競賽,但是數學與物理成績突出的學生,學校又將組成強基班,對標頂尖名校強基計劃的選拔標準進行培養。
二是語言多元通道。學校開設了德、法、俄等7門免費多語種課程,學生同樣從入學夏令營開始,就可以試聽兩門除英語外的多語種課程,兩周后通過雙向選擇,便可以進入雙外語班,“通過多語種課程的學習,雙外語班的學生在三年后可以采用第二外語參加高考,有一定的優勢。”
三是國內外同步升學渠道。學校沒有專門的國際部,但針對英語學科,學校開設了專門的雅思課程,大多數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都可以取得不錯的雅思成績。由此,學生在準備普通高考,沖擊國內高校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雅思成績,同步申請外國名校。何光友補充說道,“申請國外學校的學生,由我們的老師幫助申請,不用花錢去找專門的機構,不用進行專門的國際課程學習,這就讓許多工薪階層的孩子,也有了走國際化道路的機會。”
最后,便是各科都比較均衡的學生,則全力備戰普通高考,升入心儀的高校。“無論是選擇競賽、多語種升學,還是國內外雙軌并行,甚至是專注普通高考的學生,他們的共同點是通過持續地選擇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
何光友在和學生一起跑步
管理破局:
砍掉2/3行政崗,讓專業教師數量翻一番
當然,要讓多元選擇從藍圖變為現實,并有持續的師資和管理保障,作為一所公辦學校,教師從何而來?何光友坦言:“面對多元的升學要求,專業師資不足是最大掣肘。”為此,北二外成都附屬中學毅然砍掉2/3的行政崗位,將編制騰挪給多語種教師、競賽教練等專業人才。
這一決策直接帶來師資結構的顛覆性調整,整個學校的外語教師和競賽教練數量翻了一番。這場“去行政化”改革并非簡單的減法。學校將騰出的資源投入課程研發與師資培養:7門外語課程全部配備母語級教師,競賽班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實驗室,強基計劃引入高校先修課程。
而更關鍵的是,管理真空被教師自治項目組填補。學校嘗試扁平化治理,鼓勵教師按照自身專長自主申報參與管理項目組或學術項目組,例如,有很多年輕老師的孩子在上小學或幼兒園,放學之后父母還沒下班,“看娃項目組”就應運而生。“現在,我們學校每位老師平均參與1.59個項目組,他們既是教學者又是管理者。”何光友表示,“當教師從執行者變為參與者,變為創造者,教育才能真正適配每個靈魂。”
當技術浪潮沖擊傳統課堂,北二外成都附中的答案始終清晰:教育的價值不在于追趕算法迭代的速度,而在于守護“人”的獨特性。何光友說:“學校以‘刀刃向內’的改革證明:砍掉行政崗位,實則是為人的可能性騰挪空間;構建多元路徑,本質是把定義成功的權利還給學生。找到自身熱愛與目標的學生,終將在技術洪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