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合肥特派記者 馬俊 劉煊尊】在近年的幾次局部沖突中,以雷達技術為代表的電磁領域爭奪戰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因素。5月17日至19日,第十一屆世界雷達博覽會(簡稱“雷達展”)在合肥舉行。《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探訪了中國展出的具備全球領先水平的雷達技術。
JY-27V高機動米波警戒雷達 馬俊攝
反隱身雷達的集體亮相
在本屆雷達展的室外展區,多部高大的雷達裝備實物最為引人矚目。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作為中國雷達裝備的明星產品,今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簡稱“中國電科”)推出了多型反隱身雷達。其中就包括全新一代米波反隱身雷達——JY-27V高機動米波警戒雷達。當前的隱身戰斗機或隱身導彈并非真正的“全頻段隱身”,通常只對威脅較大的火控雷達或制導雷達使用的C波段或X波段頻率有效,在頻率較低的米波雷達面前反而容易暴露。這就是所謂“頻段反隱身”。
中國電科38所專家徐海洲介紹說,38所率先解決了米波雷達面臨的多徑效應較大、陣地適應性欠佳、空域覆蓋不連續、精度欠優等難題。該所通過對米波雷達的微波有源陣面、軟件處理算法等方面持續迭代,推出“空中守望者”系列雷達。而這次展出的JY-27V雷達,是該系列中最新型產品,具有探測距離遠、探測精度高、智能化程度好、機動性強等特點。其特有的大陣面大展收比設計,讓其幾分鐘實現快速架收,像拉手風琴一樣行云流水,同時實現了與微波雷達相同的探測精度。
除了頻段反隱身技術外,這次雷達展上也推出了一種運用“能量反隱身”技術的先進雷達——YLC-8E UHF波段三坐標警戒雷達。該雷達集合高精度傳感設備,具備天線車的動架設與撤收功能。它采用兩維相掃加方位機掃全數字有源相控陣體制,結合大型相控陣天線陣面及大功率高效率數字T/R組件,從而顯著提升了探測能力,能夠執行對隱身飛機的遠程預警探測任務,具備反隱身能力強、機動性高、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以及可維護性好等諸多優勢。
這次雷達展還推出多型被動式無源探測雷達。該雷達不主動發射雷達波,而是利用廣播調頻、數字電視信號作為照射源,通過接收飛行器反射的雷達波來精準探測其行蹤。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展出的JY-50外輻射源雷達具備兩大顯著優勢。其一,生存能力強。因其不主動發射電磁波,難以被傳統的電磁偵察手段鎖定。其二,反隱身能力突出。現有隱身飛機對側面和后面的雷達反射面積相對比較大,而廣播等外源信號的電磁波頻率較低,天然具備反隱身能力。JY-50正是憑借接收隱身飛機反射的這些電磁信號,實現了對隱身飛機的有效探測,展現出強大的反隱身能力。
反無人機“新招齊出”
無論是現代戰場還是城市安防,微型或小型無人機這樣“低慢小”目標的威脅越來越大。而想要應對這類無人機,及時探測成為首要難題。在本屆雷達展上,中國電科帶來了應對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
JY-50外輻射源雷達 馬俊攝
例如針對傳統戰場上的無人機威脅,現場展出了JY-11 S波段三面陣低空監視雷達。它采用先進的數字陣列技術和軟件化雷達技術,三個陣面同時工作,能同時探測和跟蹤戰斗機、低空巡航導彈以及中小型、微小型無人機,具有多任務能力強、“低慢小”目標探測效果好、跟蹤數據率高、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可為光電設備、高精度雷達提供引導和目標指示。
另一種YLC-12 C波段中低空多功能雷達,也是低空領域的“明星”雷達。其可充分解決中低空、弱小、慢速、高機動目標的探測難題,具有低空探測性能優、陣地條件高適應、機動性能好、復雜電磁環境對抗能力強、目標雷達識別準等特點。為更加適應復雜電磁環境,該雷達采用智能化抗干擾設計理念,實現雷達抗干擾措施與干擾環境的匹配,獲得最佳抗干擾收益。
為滿足城市或重要設施的反無人機安防需要,中國電科還提供了由不同探測雷達組成的多維度、分層次低空監視體系,并配合無線電反制、定向能處置和動能攔截等反無人機手段。其中以實物形式首次展出的高精度反無人機單光子雷達是采用單光子探測技術研制的新體制雷達,工作于1550納米人眼安全波長,具備全天時工作、高精度探測等優勢,可實現10千米以上低空微型無人機的探測和分辨。此外,作為反無人機手段的一部分,這次展出的“空中警察”系統,還可以出動重裝無人機,對闖入安全區域的黑飛無人機展開定向干擾,甚至空中發射網彈,實現“無人機抓捕無人機”。另一種“雷電”低空防御系統可利用高功率微波攔截和攻擊波束范圍內的無人機蜂群,具有光速攻擊、無次生傷害、瞬間起效、可重復使用、“硬”殺傷等特點。
參展的DWL001A無源雷達也可以用于探測低空無人機。它同樣是利用民用環境中的廣播和電視信號,對于空中目標實現探測、定位和跟蹤,具備機動性好、近距離探測無死角和對“低慢小”目標發現能力強等優點。低空目標聲探測預警系統可被動接收目標低空飛行過程中輻射的聲波,不受能見度、通視度等條件影響,自動完成低空目標的探測預警,可應用于重要場所和區域安保以及重點城市防護。
體系化作戰的“核心大腦”
此外,在激烈的炮戰中,快速定位對手位置并發動反擊,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電科14所推出的SLC-2E武器定位雷達堪稱“戰場快反部隊”,它能夠遠距離探測對方發射的炮彈,進而根據其飛行軌跡定位對手火炮位置并引導我方火力反擊。SLC-2E雷達具備炮位偵察和防空監視等功能,可對360度范圍內多類型重點威脅目標進行預警探測,作戰對象包括各類炮彈、戰術飛機、無人機、直升機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SLC-2E憑借更為先進的設計理念、對客戶實際需求的響應以及采用的大量先進技術,具備了更為全面的用途,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功能武器定位雷達。
近年幾場局部沖突的經歷,讓外界對于體系化作戰的認識不斷加深。然而想要實現大區域內多個作戰要素、多個作戰單元甚至多軍兵種的聯合體系化作戰,對于信息化裝備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具備相應能力。
在本屆雷達展上,中國電科28所推出了“遠謀”機動式指揮車,它具備全域態勢感知、多域聯合籌劃和協同行動控制等功能。《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指揮車后發現,車廂四壁布滿大尺寸顯示屏,可分別展示不同的戰場情報。該所技術專家說,“遠謀”指揮車可以將不同平臺和部隊獲得的信息,例如來自各種戰場雷達、電子偵察、無人機等的情報進行融合分析,形成清晰明了的戰場態勢,供指揮員做出決策;同時還可對戰場上出現的敵方目標,實時分析威脅程度,確定目標威脅等級,并快速生成相應的戰場攔截、打擊方案。
由于現代戰場傳感器的廣泛使用,會提供海量的戰場情報,如何有效篩選和整合各種情報形成清晰戰場態勢,并快速形成作戰方案,已經成為全球難題。“遠謀”機動式指揮車不但使用傳統算法,而且還動用了最新的大數據和大模型技術助力,從探測目標到最終做出相應決策,整個過程花費的時間是秒級,相比傳統指揮模式,極大提升了作戰效能。
28所技術專家介紹說,想要發展類似的智能化指揮作戰能力,不但需要可靠的戰場通信技術和通用數據鏈技術將各種作戰要素連接成網,還需要高效的情報處理技術、輔助決策技術和工程總體經驗,同時對于情報信息的智能化整合能力也有很高要求。這也是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具備相關能力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