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玉波
幾天前的一場雨,讓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沙土地變得松軟潮濕。清晨時分,簡單對付一口飯后,烏日根達來套上一件米黃色夾克,順手戴上茶色墨鏡,招呼上30多名植樹工人,駕車出發,15分鐘抵達植樹現場。
植樹工人們拿著自制的種樹工具,熟練地將一棵棵楊柴幼苗插進沙地里,不一會兒,幾行齊膝高的楊柴苗就在沙地里“安了家”,迎風招展。
在植樹現場,烏日根達來走路很快,一些年輕小伙子都跟不上他的腳步。指揮工人干活時,他也體現了快的節奏,“趕緊的,把樹苗弄好”成了他的高頻詞。
“我們要趁著下雨土地松軟的時候多植樹。”烏日根達來告訴記者,“剛下過雨,沙土里有水分,多補種些楊柴苗,更容易活。”
忙不過來時,烏日根達來會自己上陣開起鏟車,鏟平沙地上的溝溝壑壑。“這都是種樹29年來必備的功課,工人要有事,就得自己上手。”烏日根達來說。
今年57歲的烏日根達來,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圖古日格嘎查,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天天扛著鐵鍬種樹,多年來,他不僅在家鄉治沙種樹,讓沙漠披上綠裝,還帶領當地農牧民依托治沙實現致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
烏日根達來的家鄉位于中國第七大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腹地。30年前,這里黃沙連綿、沙塵暴頻發,產業基礎薄弱,農牧民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看到家園日漸被沙漠吞噬,他下定決心要改變家鄉的生存環境。
“小時候,一場大風就能把羊圈埋了,沙丘一年能往前推進十幾米。”烏日根達來說,庫布其沙漠一年四季瘋狂肆虐的黃沙,成了他年少時最深的記憶。
為了改變居住環境,1996年起,烏日根達來將家里僅有的50只羊全部賣掉,買回樹苗開始治沙種樹、綠化沙漠。起初,由于缺乏經驗,烏日根達來種植的樹苗成活率不足30%。轉機出現在杭錦旗政府修建穿沙公路期間,烏日根達來積極參與公路修建,并向固沙造林技術人員學習打沙障、栽苗條等固沙技術,同時摸索出挖坑、栽樹、澆水三步合一的“水沖植樹法”,效率提升數倍,成活率躍升至90%以上。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一直沒有停下種樹種草的腳步。自己家的1萬多畝林地、草地都種滿了,他就承包周邊農牧民的荒地種;一個人種不過來,就雇人一起種。這些年,他光承包種樹也種了七八萬畝,種植近50萬株樹木。
之后,他把眼光瞄向了整個庫布其沙漠。過去20多年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烏日根達來帶領周邊牧民,以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持續不懈與沙漠抗爭。他還和杭錦旗的治沙英雄們采取“北緣鎖邊、南部圍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治理措施,累計治理沙漠達840多萬畝。
看著昔日黃沙漫漫的家園披上了綠裝,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像烏日根達來一樣的本地農牧民都開始加入到生態建設的大軍中。
從2003年起,烏日根達來和當地農牧民先后參與“三北”工程、京津冀風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項目。
截至2024年,在烏日根達來的努力和帶動下,他所在的圖古日格嘎查10萬余畝沙漠恢復了植被、披上了綠裝。靠著在沙漠里承包種樹,他家也發生了變化,原先40平方米的小土房變成了如今200平方米的紅頂磚瓦房,養殖牛羊達140多頭(只),每年純收入20萬元左右。
“一個人種樹治不住庫布其沙漠,大家都動手才有希望。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有力量。”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烏日根達來決心要帶領農牧民通過治沙種樹實現綠色共享、共富。
這些年,他經常向當地黨員群眾傳授治沙技術,主動參與黃河“幾字彎”荒漠化綜合防治庫布其沙漠治理攻堅戰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農牧民積極植樹造林,創新種養殖模式,大批農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中,每年戶均收入近20萬元,實現了經濟、生態、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20多年來,烏日根達來將滿腔熱忱和大部分精力投入治沙種樹事業中,由“門外漢”變成“土專家”、由治沙排頭兵成為致富帶頭人,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治沙人的責任與擔當。烏日根達來先后榮獲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區造林綠化標兵、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2024年,他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和鄂爾多斯市優秀共產黨員。
“治沙種樹是我的使命,再苦再累也不怕,我很自豪,無怨無悔。”烏日根達來說,樸實的話語背后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