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5月18日電(石毅)初夏時節,走進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一排排光伏板猶如一片“藍色海洋”,工人們正在光伏板下將稻草扎成方形格固定在沙漠表面,然后在草方格中央栽植梭梭、沙棘等沙生植物。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426.9萬畝分布在內蒙古磴口縣境內,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7%。
內蒙古磴口縣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區。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近年來,磴口縣利用沙漠的光能資源,大力發展光伏綠色清潔能源,通過“光伏+生態治理”做到“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開啟“借光治沙”新模式。
在磴口縣20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示范項目區內,一望無際的沙漠被披上一層光伏“鎧甲”。光伏板下,一叢叢像沙生植物隨風搖擺,為沙漠增添綠意。
國電投、大唐、蒙能等企業相繼在烏蘭布和沙漠建設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創新“板上發電、板間種植、產業跟進、帶動鄉村振興”四位一體發展模式。
2024年12月,蒙能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并網發電,采用板上發電、板下固沙、板間種植模式,實現光伏產業與生態治理有機結合。磴口縣發展改革委主任汪軍說:“這個項目投產后年平均發電量31.6億度,年營業收入7.25億元,每年可減少275.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107萬噸標準煤,發綠電、長綠植、減標煤、接種肉蓯蓉,價值不可估量。”
內蒙古磴口縣防沙治沙項目區四翅濱藜肉蓯蓉。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在光伏板產生綠電的同時,周邊農牧民通過在光伏板間種植梭梭增收。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均說:“先種梭梭固沙,再接種肉蓯蓉,到第3年,就能采挖肉蓯蓉,預計每畝可實現產值3000多元。采挖期,周邊農村勞力人均收入6萬元左右。”
目前,磴口縣已建和批復在建新能源裝機達542.66萬千瓦,光、林、草、藥融合發展的“光伏+生態治理”面積13.6萬畝。全縣已在光伏板間種植3.73萬畝梭梭、四翅濱藜,通過打造新能源+碳匯林+藥材+畜牧業的“光林藥牧”一體化生態修復模式,三年后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左右。
來源: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