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聰的出現,真的是讓不少老球迷集體“爺青回,畢竟這名字,八一女排、國家隊、身高1米89、巔峰副攻,哪個不是中國女排的高光標簽,現在她換上裁判服,站在全運會群眾比賽的氣排球邊線,多少有點時光錯位感,很多人都說,中國女排的副攻線一茬接一茬,這回劉聰聰又以另一種身份回來了,怎么看都讓人感慨
說實話,劉聰聰的運動員生涯其實挺典型的“天才遇到天花板,12年入選國家隊的時候,副攻線是中國女排的主攻得分點,楊珺菁、馬蘊雯那種背飛打穿全場的畫面還歷歷在目,劉聰聰這種攻攔均衡、球商高、身高臂長的類型,本來看著很有潛力,但問題也很現實,進攻火力沒那么突出,遇上國家隊副攻線人才井噴,競爭壓力直接拉滿,結果就是球迷天天看她坐板凳,替補、輪換、甚至“陪練,這些詞對她來說都不陌生
2013年郎平二度執(zhí)教,很多人說劉聰聰是“郎導欽點的天才副攻,畢竟那年世界女排大獎賽她還首發(fā)過,但命運就是這么“擺爛,袁心玥這種身體素質拉滿的年輕人一批批冒出來,劉聰聰的位置就越來越尷尬,尤其是八一女排本身又是國家隊主力輸送大戶,楊珺菁、袁心玥都在,劉聰聰不管多努力,出場機會就是少了那么一截,球迷也只能在賽后討論里為她點贊回懟,現實就是這么無奈
退役這個選擇,其實早在2018年世界軍體女排錦標賽后就有苗頭,八一女排當時正值換血期,劉聰聰悄悄淡出賽場,沒什么官宣、沒什么儀式感,球迷只能通過社交媒體偶爾看到她的生活碎片,朋友圈里最多的不是排球,而是她對乒乓球孫穎莎的“真愛粉操作,巴黎奧運會那兩次動態(tài),幾乎全是為孫穎莎加油打call,換作以前,誰能想到一位副攻會成了乒乓球迷頭號“站姐
這次全運會群眾氣排球賽場,劉聰聰穿著裁判服再現身,還是8年后第一次公開出現在大賽場合,彈幕區(qū)和評論區(qū)直接炸鍋,很多人感慨“副攻天才變身裁判,時代真的變了,一方面說明中國女排人才流轉的速度確實快,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競技體育的殘酷,你就是再有天賦,也得看時代和位置給不給你機會,劉聰聰這種球商型球員,說白了在內卷環(huán)境里就是吃虧
有球迷問,劉聰聰是不是“被埋沒的典型,其實這話沒錯,但也不能全怪環(huán)境,畢竟國家隊選人就是看硬實力,副攻要么高效攔網要么能打穿對手,劉聰聰的優(yōu)點是均衡,缺點也是不夠突出,遇上那種“網口怪獸級別的競爭對手,自己的優(yōu)勢就被放大成短板,想想那幾年中國女排副攻線有多少人卷進來卷出去,哪一個不是頂級卷王
不過話說回來,劉聰聰愿意以裁判身份繼續(xù)留在排球圈,說明她對排球是真愛,這種精神其實比刷數據、刷出場時間更讓人敬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熱愛轉化成另一種價值,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堅守,她的選擇算是給后輩們上了一課,職業(yè)生涯不止一種打開方式
當然,網友們的討論也有點意思,有人說她“轉型擺爛,有人調侃“副攻變邊裁,但實際上這背后更多是對中國女排人才機制、平臺流動的思考,八一女排解散后,很多老將消失,年輕人上位,但像劉聰聰這樣還能留在圈里的,真不多了,氣排球雖然不像職業(yè)聯(lián)賽那樣關注度高,但對于基層推廣和大眾參與來說,意義一點不比職業(yè)賽小
問題來了,中國女排副攻線現在還缺人嗎,答案是永遠不缺,只是每一代人的故事不同,劉聰聰算是“高開平走的代表,她的故事或許會成為更多年輕球員的參考,畢竟競技體育沒有絕對的公平,有人天賦異稟,有人拼到最后一刻,誰都想成為主角,但能以另一種方式留下,未必不是另一種成功
總結來看,劉聰聰的現身本身就是一場現實版的“情懷殺,副攻天才到氣排球裁判,這條路看著平淡,其實每一步都寫滿了中國女排的變遷和時代的縮影,有人感慨、有人點贊,也有人在問,下一個劉聰聰,還會是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