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計:2330字
閱讀預計:6分鐘
「前言」
各位看官,歡迎來到《世界奇妙物語》!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之際,韓國陷入了至暗時刻:全國80%的基礎設施,紛紛淪為了廢墟;首都首爾90%的建筑被夷平為平地;人均GDP僅為67美元(依據世界銀行數據),相較之于當時的加納(120美元),還要更為低下。1950年,韓國的文盲率高達78%,戰后歷經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到1960年,識字率才提升至71%。
這個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國家,在34年之后,卻孕育出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198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快速攀升,達到了3048美元。
工業領域,制造業占比從1953年的12%躍升至1987年的30%,整體工業(含礦業、建筑業占比約45%,半導體、造船)等產業更是躋身世界前列。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場堪稱東亞版“絕地求生”的經濟逆襲——沒有魔幻比喻,只有冷戰地緣、政策博弈與一個民族背水一戰的真實故事。
有人問:剛打完仗的窮國,拿啥搞逆襲?靠美國爸爸撒錢嗎?
還真讓您說著了!
但關鍵是,人家把“救濟金”玩出了花樣。1953年-1965年,美國向韓國提供了約120億美元的援助,這一數字,占同期韓國GDP的40%,是當年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援助的3倍。
韓國未把這些資金用以購置生活物資,而是將70%投入到了基建范疇,即于漢江兩岸修筑公路,興建電廠,在廢墟之上構建起鋼鐵廠與造船塢。
到1961年,樸正熙上臺之時,韓國已手握一張王牌,通過教育的普及,培養出700萬,識字的工人,他們從農田中,走進工廠,迅速地成長為初代的技術力量,完成了關鍵的“人力資本升級”。
韓國還巧妙地利用了地理優勢:漢江平原,雖僅占國土面積的15%,卻也是半島唯一適合大規模進行工業發展的區域;仁川港距離首爾僅僅40公里,在美軍援助的那個時期,承擔了80%的物資輸入,在冷戰時期,更是成為了西方陣營在東亞的“前哨倉庫”。韓國把地理上的劣勢轉化成了發展的優勢,將“美國援助”以及“半島地緣”變為了崛起的“天時地利”。
有人問:文盲率曾高達78%的國家咋培養技術工人?靠魔法嗎?
靠的是比魔法還要厲害得多的教育狂潮!樸正熙政府在1960年代,將教育預算提升至財政支出的20%。職業技術學校,直接開設在工廠的隔壁,學生上午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下午進入車間進行實操,畢業后就能夠上崗。1970年,制造業中約有30%的工人接受過系統的培訓,正是這批工人,撐起了三星電子最早的生產線。
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曾經提到,“我們沒有石油,也沒有鐵礦,只剩下一份拼搏的精神——年輕人愿意用心鉆研,可以熬夜去分析日本機床的圖紙,也能夠在造船廠里忙碌地搬運鋼板,這些努力才真正是我們寶貴的‘國家資源’?!?br/>與此同時,漢江流域8座水電站提供了廉價電力,使得韓國工業電價比日本低25%左右,浦項制鐵依靠這一優勢,在廢墟之上建成全球頂尖鋼廠。
韓國將“人力”與“電力”相互轉化,進而轉化為極為強大的“工業核動力”。
有人問:冷戰對韓國有啥好處?難道天上掉餡餅?
還真掉了,不過得瞧一瞧會不會接住。1965年,《韓日基本條約》簽署之后,日本把紡織、玩具之類的產業轉移到了韓國,與此同時美國也向韓國打開了市場。
到1975年,韓國35%的出口產品,流向了北美,這就相當于,靠著美國人的消費,撐起了半邊天。
仁川港更是堪稱逆襲之典范:1950年,那時候還滿滿地堆滿了美軍的物資;而到了1980年,已然成為了全球效率位居第三的集裝箱港。
現代重工的造船塢,距離港口僅5分鐘車程,鋼板切割完成之后,便可直接運去進行造船,60天便能夠下水一艘船,其效率之高,令日本同行大為驚嘆。
對比同時期的東南亞以及拉美國家,當它們依舊在依靠橡膠、礦產這類資源進行出口之際,韓國徑直實現了“產業躍遷”:從承接日本產業轉移而來的紡織廠開始,逐步地發展起鋼鐵、造船產業,最終把目光瞄準在了半導體領域。韓國把冷戰時期的地緣形勢當作“跳板”憑借美蘇博弈的局勢達成了快速發展。
有人問:韓國地方小資源少,咋敢把平原全搞工業?不怕餓肚子嗎?
這正好體現出韓國人的“賭徒心理”:寧可把僅有的那一塊平原,改造成工業區,也不愿意留著當農業用地。畢竟靠著海洋的便利,糧食完全可以靠進口來予以解決。不過如果錯過了工業發展的最好時機,那就很難牢牢抓住了。在開發首爾江南區的時候,政府果斷且堅定地,推動企業一起參與研發中心的建設;1983年,三星打算籌建芯片廠時,政府直接承擔了六成的風險。正是這種毫不遲疑、堅決果敢的決心,將國家的未來都押在了半導體產業上。
對比菲律賓,便可明白:同樣接受美國援助,馬尼拉的港口條件更為優越,不過由于土地改革遭遇阻礙,故而只能以服務業作為主導。而韓國則是“集中力量去辦大事”,全國75%的工業都集中在漢江-仁川走廊這一區域,由此形成了極為強大的規模效應,進而將這片區域打造成了“工業永動機”。
有人問:現在都說“漢江奇跡”,到底奇在哪兒?
奇就奇在“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論地理韓國比不上中東有石油、東南亞有橡膠;論基礎1953年的韓國比許多非洲國家還窮;論資源韓國除了人幾乎一無所有。但韓國人將“人”轉化為最強大的資源:通過教育投資、政策推動、抓住冷戰機遇,就連漢江的水也被充分利用,用于發電、運輸成為“工業血液”。
如今的漢江兩岸,三星生物制藥基地,與古代王宮隔江而望。曾經用以運送美軍物資的河道,如今卻承載著全球20%的半導體芯片運輸任務。
「結語」
與其說這是奇跡,不如說是“地理基礎+時代機遇+人的拼搏”共同譜寫的逆襲劇本。
韓國歷經三代人的拼搏得以證實:世上并無無端而至的奇事,唯有將所有機緣,都轉變為扭轉命運的動力——就像漢江之水,緩緩地流過廢墟,悠悠地淌過工廠,終究會奔赴那燦爛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