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這個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功過毀譽,眾說紛紜。
但無論如何,他曾是蔣介石手下最具權勢的軍政要員,影響力僅次于蔣
國共內戰期間,他追隨蔣氏,清洗異己,策動反共戰爭,許多將領難以企及。
這樣一個蔣家臣子,卻在國共雙方皆不得好評。
解放戰爭時期,不少國民黨將領被俘或主動歸順,何應欽也曾暗示愿降,然而毛主席毫不猶豫地拒絕,黨內更是對其恨之入骨。
而蔣介石對他亦多有不滿,早年便察覺其反復無常,幾次想要剪除。
蔣何博弈,隱忍與反制
何應欽在國民黨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他不僅是蔣介石嫡系將領中的“元老派”,更是國民政府軍政體系中的關鍵人物。
在蔣氏統治時期,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林立,主要分為何應欽系、陳誠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顧祝同系和衛立煌系等。
其中,何、陳、胡三系勢力最盛,各自掌控大批軍隊,形成鼎足之勢。
可以說在國民黨內部軍政派系角力中,何應欽穩居高位。
何應欽地位崇高,陳誠和胡宗南則因蔣介石的信任,被視為“嫡系中的嫡系”。
抗戰勝利后,何應欽系掌握17個軍,胡宗南系15個軍,陳誠系10個軍。
至1948年9月,國民黨軍隊共編制91個軍(整編師),其中何應欽系占21個,陳誠系16個,胡宗南系12個,勢力對比一目了然。
軍隊數量不僅是衡量權力的標尺,更是派系博弈的籌碼。
在這一較量中,何應欽長期穩坐第一,權勢如日中天。
何應欽與蔣介石早年相識,關系頗深。
二人曾同窗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情誼非淺。
廣州時期,何應欽甚至救過蔣介石一命。
黃埔軍校期間,他盡心輔佐,助蔣打理校務,一度被視為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但軍閥混戰,政局詭譎,彼此之間的權力角逐,終究不可避免。
這一切源自于一場逼宮風波。
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7月15日通電反共反蔣。
此時,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與蔣氏矛盾激化,公開逼迫蔣介石下野。
何應欽原本被視為蔣的心腹,卻在關鍵時刻判斷失誤,認為蔣已四面楚歌,敗局已定,于是暗中倒向桂系。
白崇禧在會議上逼迫蔣辭職,蔣環顧四周,目光投向何應欽,期待其挺身而出,然而,何卻沉默以對。
蔣介石憤懣至極,拂袖而去,后回憶道:“當時只要何應欽說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
這是蔣何二人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裂痕,也是何應欽政治生涯中最具爭議的一幕之一。
正因為此,后來蔣介石復職,何應欽被削權。
1927年12月10日,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敦請蔣介石復職。
蔣介石復出,意圖整頓軍權,首先拿何應欽開刀。
1928年2月,趁何前往南京,蔣未加通報,徑自抵達何所統率的第一路軍徐州總指揮部,突然宣布撤銷其職務。
隨后,蔣大刀闊斧,將軍隊整編為四個集團軍,親自出任總司令。
至此,何應欽的軍權被架空,處境頗為尷尬。
何氏氣憤難平,避居杭州莫干山,托病不出。
蔣介石則親自登門勸說,言辭間既有威脅亦有拉攏:“我沒有你,一樣干得下去;但你若離開我,恐怕就難辦了。”
何思量再三,終究不得不低頭,隨蔣赴南京復職,改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這場權力較量,以何應欽的退讓告終。
盡管經歷削權風波,何應欽依然在黨內站穩腳跟。
國民黨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中央執行委員,隨即被任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后又出任開封、鄭州、武漢行營主任,職務雖有調整,實權仍不容小覷。
蔣介石看似不計前嫌,實則仍在考察其忠誠。
1929年,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激戰正酣,何應欽奔赴前線督戰,父親去世亦未能返鄉奔喪。
蔣介石聞訊,深感動容,親自前往何父靈堂祭奠,甚至親筆寫下祭文。
1930年3月10日,何升任軍政部長,權勢再度回升。
6月,李宗仁沿長江進攻,何坐鎮武漢指揮,成功將其擊退。
同年,朱德、彭德懷率紅軍趁機攻打長沙,亦被何部鎮壓。
至此,何氏在蔣系內部的地位更趨穩固,蔣對其態度亦較以往緩和。
然而,蔣何二人的關系在“西安事變”后再起波瀾。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逼其停止剿共、聯共抗日
蔣夫人宋美齡聞訊焦急萬分,力求和平解決,不斷懇求何應欽接受張、楊部分要求,以保蔣氏性命。
何態度堅決,怒斥道:“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么?只知救丈夫,國家大事,豈容你置喙!”
國民黨中央最終在何的主導下,通過了“討伐”張、楊的決議,委何負責軍事,并代行蔣介石總司令職權。
何隨即展開一系列軍事部署,一面與日本駐華使館、桂系、四川地方勢力聯絡,促汪精衛回國主持大計,一面出任討伐總司令,調集兩個集團軍直撲西安,并命空軍轟炸張、楊部隊。
何應欽雖貴為國民黨軍政系統核心人物,然而在蔣介石眼中,始終難與陳誠、胡宗南等“嫡系中的嫡系”同列。
他能屢次獲封高位,既因其能力,也因蔣的需要。
蔣既倚重何,又時時防范,何雖忠于蔣,卻亦謹慎自保。
二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貫穿整個國民黨時期。
高光時刻后一路下坡
1938年1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步步緊逼,國民政府軍務中樞亦在調整。
何應欽出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直接參與戰役指揮。
其職權涵蓋戰略籌劃、軍隊整編、戰場調度,可謂權傾軍政。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
何應欽與白崇禧秉承蔣介石之命,調兵圍剿新四軍,策劃并執行了這一直接導致國共徹底破裂的重大事件。
當時,新四軍按國共協議,自皖南向江北轉移,途中突遭重兵包圍。
國民黨軍隊圍困七晝夜,最終造成新四軍近萬人傷亡,被俘者慘遭殺害,葉挺被拘押,項英在混亂中遇害。
戰后,國民政府更發布通令,取消新四軍番號,并大肆宣傳“剿滅叛軍”的勝利。
消息傳至延安,中共中央上下震怒不已。
毛主席對此事尤為憤慨,認為這是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共”的鐵證,徹底斷絕了與蔣合作的可能。
周恩來更是在憤怒之下,怒斥其為“中華民族的罪人”。
國共本已脆弱的合作關系,由此徹底破裂。
皖南事變不僅令中共對蔣徹底失去信任,更加劇了全國抗戰統一戰線的瓦解。
此事的直接推手,正是何應欽。
所以毛主席對何極為痛恨是情有可原。
此事后,何應欽非但未受懲處,反而因其堅定執行蔣氏意志,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
皖南事變不僅未讓何受損,反倒使他更得蔣介石信賴,繼續掌管軍政要務。
轉眼到了1945年9月8日,抗戰勝利。
蔣介石特派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主持日軍投降儀式。
當天上午9時,何乘坐“美齡號”專機,從湖南芷江起飛,8架戰機護航,直抵南京。
次日9時9分,南京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
這場儀式是何應欽一生仕途的頂點。
按照既定程序,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及其部屬,須在中國軍隊押解下,佩帶指揮刀進入會場,親手交予何應欽,以示徹底繳械。
然而,在儀式前夕,何卻派人私下征詢岡村意見,竟然默許其不攜帶佩刀,取消象征性繳械環節。
此舉讓不少人詫異,甚至不滿,認為過于寬容,缺乏戰勝國的威嚴。
受降儀式正式開始,何應欽端坐中央,身旁為陸、海、空軍高層,包括顧祝同、陳紹寬、張廷孟等五人。
岡村寧次率日軍高級將領入場,日軍參謀長雙手奉上完整的日軍編制、裝備、駐地清冊,何的參謀長肖肅毅僅用一只手接過,細節之中,隱見雙方地位對比。
最關鍵的環節到來——岡村寧次挺立正身,深深鞠躬,雙手將降書遞給何應欽。
按照事前約定,日軍代表須三次向何敬禮,而何則無需回禮,以示勝利者之尊嚴。
結果,就在岡村遞交降書的一瞬,何竟起身回禮,全場頓時一片錯愕。
在場的中外記者、軍政官員、盟軍代表無不驚訝,這瞬間沖淡了戰勝國應有的威嚴,也讓日本投降的象征意義略顯黯淡。
何應欽主持受降,不僅是代表中國政府,同時也代盟軍東南亞戰區,包括蘇聯、越南、朝鮮、緬甸、泰國等國接受日本投降。
這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時刻,成為國民政府歷史上的關鍵人物。
儀式結束后,何極力宣傳自己的功勞,甚至在蔣介石面前表現得過于得意。
蔣介石向來忌憚部下居功自傲,對何的態度也逐漸冷淡。
此后幾年,何的政治影響力日漸衰退,軍政權力逐步被削弱。
忠誠還是投機?
抗戰勝利后,國共矛盾再度激化,全面內戰一觸即發。
何應欽毫無懸念地站在蔣介石一側,成為國民黨內最堅定的反共派之一。
他不僅極力推動內戰,更在各地策動反共行動,主導鎮壓中共地下組織,大規模逮捕、處決共產黨人和左翼人士。
與此同時,他協助蔣氏進行全國軍事部署,督戰各大戰場,親自策劃重點剿共戰役,誓將中共徹底消滅。
戰爭形勢未如國民黨所愿。
解放軍步步推進,三大戰役一役定乾坤,國民黨節節敗退,政權搖搖欲墜。
曾在軍政系統中叱咤風云的何應欽,也逐漸感受到大廈將傾的危機。
面對國民黨大勢已去,何應欽起了歸順之心。
他試圖通過秘密渠道向中共示好,表達“誠意”,甚至暗示愿意配合和平解決戰事。
這種投機式的“倒戈”不僅未能打動中共,反而遭到毛主席的堅決拒絕。
何應欽是國共恩怨最深的反共分子之一,他策劃皖南事變、殘害共產黨人、執行反共剿殺,罪行累累,豈能輕易被寬恕?
而此事傳入蔣介石耳中,更令其大為不滿。
本就對何應欽反復無常、投機取巧的性格有所警惕,如今竟欲背叛,更加深了蔣對他的戒備之心。
國民黨潰敗之際,何隨蔣退守臺灣。
此時的他已不再是昔日國民政府的核心人物,而只是一個被邊緣化的舊臣。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灣復任“總統”,全面掌控政權。
何應欽未被委以重任,而是遭到冷落。
國民黨內部已然對他失去信任,他不再擔任中央委員會委員,只被安排了一個“中央評議委員”,名存實亡。
在軍隊體系中,蔣介石更是徹底架空他,只封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這頂“顧問”之帽,既大且空,毫無實權,完全是對其敷衍了事的安排。
往日位高權重、手握軍權的何應欽,被徹底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何應欽曾是蔣介石手下最具權勢的軍政首腦,地位僅次于蔣氏。
無論國民黨內部如何權斗,外部戰局如何風云變幻,他始終穩居高位,縱橫政壇數十載。
他是蔣介石推行“安內攘外”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是國民政府對日妥協與反共內戰的主要操盤手。
北伐之時,他是蔣的左膀右臂;剿共戰爭中,他指揮大軍圍剿紅軍;抗戰期間,他主掌軍政要務,主持受降典禮;解放戰爭,他全力鎮壓共產黨,協助蔣氏發動全面內戰。
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之際,他竭力維持局勢,苦撐危局,企圖挽狂瀾于既倒。
退守臺灣后,何應欽繼續為蔣氏父子效力,鼓吹“反攻復國”,宣揚“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堅守反共立場,誓死不變。
他雖失去實權,卻依舊緊隨蔣氏,試圖維系一隅政權,維持昔日榮光。
但是他的投機本性,使他在國共雙方都未能贏得真正的信任。
何應欽的一生,始終在權力的夾縫中謀求生存。
他擅長審時度勢,隨勢而動,該堅守時堅定,該退讓時隱忍。
但也正因如此,許多人對他的評價都會加上一個,“墻頭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