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的中美會談剛結束,華盛頓那幫政客仍在芯片技術封鎖與關稅壁壘上煞費苦心,他們沒想到自家后院最硬的“鐵拳頭”已經開始生銹了。
號稱全球部署的 11 艘核動力航母,如今能隨時出海的僅半數,剩下的不是趴窩維修,就是等著國會老爺們撥錢換零件。
去年西太軍演,中國火箭軍一發東風21D亮劍,美軍“里根號”航母連夜后撤500海里,網友調侃這幅畫面:"美軍航母不是來南海展示武力,是練馬拉松!”
再看中國海軍:055 型萬噸驅逐艦已列裝 8 艘,電磁軌道炮完成上艦測試,福建艦電磁彈射一鳴驚人……
難怪不少專家直言,中國最先超過美國的那一方面,還真不一定是經濟!
底氣何來?
任何軍隊的強大,背后都得有國家硬邦邦的實力撐腰!
中國國防現代化跑得這么快,離不開經濟、工業和科技一起往前沖。
光看經濟體量,按購買力算,中國其實早幾年就坐上了頭把交椅。
要是按市場匯率看,追上美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這不光是數字上的事兒,更意味著一個跟美國人口差不多、中產階級還在噌噌往上漲的龐大市場。
這個市場不僅大,還特別高效。
想想每天幾億個包裹滿世界跑,成本比美國低一大截。
再想想高達86%的移動支付普及率,買東西、做生意有多方便快捷。
這種獨一份兒的高效交易環境,給華為、字節跳動這些中國自己的巨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比之下,美國經濟更依賴在全世界折騰,根基不太一樣。
另一塊壓得住陣腳的石頭,是中國的工業體系。
我們的制造業規模全球第一,門類也是最齊全的,增加值占了全球近三分之一,差不多是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加起來的總和。
特別是在光伏板、電動車電池、5G設備這些現在最火的領域,中國更是占了大頭。
這種從里到外都配齊的工業能力,好處在哪兒?
看看前兩年疫情就明白了,全球供應鏈亂成一鍋粥,很多國家都傻眼了,我們呢?出口反而更猛了。
長三角、珠三角這些地方,供應鏈的配套能力跟變戲法似的,能做到“三小時供應鏈”的奇跡。
美國呢?半導體、醫藥這些關鍵鏈條,高度依賴亞洲,想讓制造業回家,喊了好幾年了,結果呢?臺積電在美國的廠子都推遲了。
創新這個引擎也一直在轟鳴,給軍隊升級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能量。
雖然基礎研究美國積累深,但把技術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他們似乎有點后勁不足,比如高超音速武器,就讓我們給跑前面了。
最重要的是人才。
每年幾百萬的STEM專業畢業生,這是別家想都不敢想的“工程師紅利”。
這些人才是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最寶貴的財富。
而且,人民幣國際化也悄悄提速,手里有了更多金融籌碼。
這些,都是底氣!
說到直接的軍事力量,中國的進步簡直是肉眼可見,尤其在讓對手忌憚的戰略威懾方面。
我們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讓我們在家門口的防御能力上了個大臺階。
藏在水下的096型戰略核潛艇,配上巨浪-3導彈,我們的拳頭也硬起來了!
變化最快、最引人注目的是海軍。
中國海軍造船的速度,跟“下餃子”似的,一年下水的軍艦噸位,美國好幾年都追不上。
主力戰艦的數量,我們已經超過了美國。
第四艘航母都開始搭積木了,055這種萬噸大驅更是批量生產,聽說還計劃裝備電磁炮、激光炮,這是要奔著世界一流海軍去的。
特別提一下,福建艦的那個電磁彈射,據說測試了幾千次都無故障,比美國福特號早期的數據還要亮眼。
這說明我們在相關技術上已經有了顯著突破和優勢!
天上和太空,我們也實現了跨越。
殲-20隱身戰斗機現在是批量生產,下線速度很快,聽說核心性能一點不比F-35差,甚至有些地方還更好。
殲-35隱身艦載機都出來了,配上國產給力的渦扇-15發動機,這是要讓我們的航母打擊能力升級換代。
再看大洋彼岸,那位曾經獨孤求敗的老大,日子也不好過。
那身“盾”啊,有些銹跡斑斑,手里的“劍”,也沒以前那么快了。
B-52飛了六十年還在撐場面,F-15、F-16等主力戰機老態龍鐘,F-22一半超期服役,海軍超期服役艦艇比例達45%,陸軍七成裝甲車難以適應現代化戰爭需求。
以前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也在縮水,F-15等戰機在我們新一代飛機面前,航電啊、隱身啊,真說不上多厲害了。
耗資巨大的福特級航母,故障像家常便飯,電磁彈射老出問題,作戰效能大打折扣。
高超音速武器,我們都部署好幾年了,他們還在苦苦追,進度落后數年。
軍工企業生產效率也一言難盡,你看雷神公司導彈良品率才七成出頭。
更頭疼的是人,陸軍缺四萬多人,飛行員流失四分之一,核工程師缺口上千。
這仗還沒打,人就湊不齊了。
雪上加霜的是,稀土、彈藥用的硝化棉,我們這邊握著命脈。
最重要的芯片,七成靠臺積電。
真要掰手腕,這些可是懸在頭上的劍。
八千多億軍費,聽著嚇人,但要填裝備老化的坑、喂高昂的研發,還要養遍布全球的基地,真不夠花。
基礎科研底子還在,但產業化差了口氣。
蘋果公司花在股票回購上的錢,是研發的好幾倍。
這種玩金融不愛實業的路子,也給我們留了追趕的空間。
當然,美國的軍事底蘊還是有點深厚的。
南海、臺海這塊,有分析認為,最快2028年,我們就能在這片海域實現對美軍的區域性絕對壓制。
日本防衛省自己的兵棋推演甚至顯示,一旦西太平洋爆發沖突,沖繩基地72小時癱瘓,美日聯合艦隊能活下三成就算不錯了。
(日本智庫兵棋推演)
第一島鏈要真松動了,甚至碎了,那可不只是軍事問題,石油美元的循環,美債的根基,都要跟著顫。
模擬結果說,斷裂風險升四成多,美債拋售壓力大三成多。
特定軍事領域追趕更快,比如遙感衛星,計劃2030年完成300顆星組網運行。
海軍主力艦艇,到2035年有望跟美國平手。
核潛艇,2040年左右也可能并駕齊驅。
那系統性的全面戰略轉折點何時出現?
有人指向2049,建國一百年。
那時,無論核威懾的相對平衡、西太平洋的主導權,還是太空軍事力量,我們都有可能實現全面的反超。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間。
中國國防這艘巨輪,一直走得很穩!
參考信源
海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