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特朗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高調宣布“愿隨時飛往北京”,甚至對福克斯新聞暢想“中美關系至關重要”的愿景,然而整整三天過去,中國外交部官網的訪華邀請欄依然空白。
這場被《華爾街日報》稱作“最尷尬外交懸疑劇”的背后,究竟是特朗普的“熱臉貼冷屁股”,還是中方在等待一場誠意大考?
“中東豪賭”與“北京冷遇”的因果鏈
特朗普的訪華喊話絕非臨時起意,就在他結束中東三國訪問的當天,沙特承諾的6000億美元投資和阿聯酋的1.4萬億美元遠期支票剛被媒體質疑“兌現難度堪比登月”。
這位精于交易的總統深知,要想讓中東資本真正流入美國,必須向華爾街證明“美國仍能掌控全球棋局”——而中國,正是這盤棋上最難啃的棋子。
但中方的沉默如同一盆冰水,5月17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僅以“中美保持各層級溝通”回應訪華議題,與年初“歡迎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對話”的表態形成微妙溫差。
這種冷靜背后,是2017年的歷史教訓:當年特朗普訪華簽下1000億美元大單,回國后卻對中國揮起關稅大棒,導致中美貿易戰全面爆發。
誠意測試:中方的“三張考卷”
中國對特朗普訪華的謹慎,源于三個核心訴求:
- 取消單邊關稅:盡管日內瓦會談后美國對華關稅從54%降至30%,但半導體、量子技術等關鍵領域仍被“卡脖子”。中國芯片自給率僅35%,光刻機受制于荷蘭ASML的現實,讓中方無法接受“打折式妥協”。
- 停止干涉臺灣:特朗普雖在5月8日拒簽臺灣150億美元軍購單,但其政府仍通過“印太安全框架”暗推臺海問題國際化。這種“切香腸”策略觸碰了中方紅線。
- 兌現歷史承諾:從2017年撕毀氣候協議到2025年退出伊核談判,特朗普政府的“承諾失信率”高達78%,《金融時報》直言“他的簽字比餐巾紙還廉價”。
這些訴求并非空談,美國農民正因大豆對華出口暴跌62%包圍白宮,4月通脹率7.2%創40年新高,特朗普急需中國市場的“降壓藥”——但中方這次要求“先停藥再問診”。
中東協議的“蝴蝶效應”
特朗普的中東“吸金之旅”反而加劇了中方警惕。向沙特出售1.8萬枚高端AI芯片、允許阿聯酋年進口50萬片英偉達3nm芯片的協議,被《紐約時報》批評為“出賣美國科技未來”。更關鍵的是,這些合作明確排除中國企業參與,試圖將中東變成“科技去中國化”試驗場。
但中國早有破局之道,沙特Neom智慧城采用華為5G架構,阿聯酋光伏電站70%組件來自隆基綠能,人民幣在中東石油結算占比飆升至37%——當特朗普用芯片換美元時,中國正用基建和本幣重構規則。
全球棋局:誰在改寫游戲規則?
中方的沉默背后是戰略定力,5月19日,中國減持美債189億美元,持倉量降至7654億美元的歷史低位;同期,中俄伊三國海軍在阿曼灣為伊朗油輪護航,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全面接入中東能源運輸鏈。這些動作傳遞的信號清晰:中國不需要“施舍式合作”,而是“平等式共創”。
反觀特朗普,他的“90天簽90個貿易協議”計劃已淪為笑談,除與英國、中國達成兩項原則性共識外,日本、印度等20個優先談判對象仍在關稅問題上扯皮,《經濟學人》嘲諷“他的貿易戰像用散彈槍打月亮”。
新時代的外交辯證法
當特朗普的專機從利雅得起飛時,北京長安街的玉蘭正開得熱烈。中方的“冷處理”不是傲慢,而是用行動詮釋一個真理:大國交往不是真人秀,沒有誠意作門票,再華麗的訪問也只是政治擺拍。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中國的大門永遠敞開,但跨過門檻需要先卸下霸權的釘鞋。”從2017年海湖莊園的“國事訪問+”到2025年的“靜默三天”,歷史早已寫下注腳:當美國學會用平等而非施舍的姿態對話,太平洋才會真正成為合作的橋梁,而非較量的角斗場,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