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開國大典時,我國的空軍力量非常薄弱,受閱的飛機只有17架。為了在閱兵中展示新中國強大的戰機編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案:讓9架戰斗機在飛過天安門廣場后,迅速加大馬力,在前方轉彎,快速再次飛越廣場,從而形成17加上9,即26架飛機的宏大隊形。
2024年,市值僅60多億元的中航電測,宣布將以174億元收購總資產超1200億元的成飛集團。要知道,我國殲10,殲20都出自于它之手,而且成飛集團除了軍用飛機制造外,在商用飛機,通用航空飛機等,均有涉足,尤其是在發動機、電子設備等領域,也是遙遙領先的存在。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樣的集團,為何會被低價收購呢?
1964年首架殲-5甲戰斗機試制成功,奠定企業技術根基。
改革開放后,工廠抓住機遇研制殲-7系列戰機,實現從測繪仿制到自主創新的跨越。
進入新世紀,成飛集團迎來爆發式發展。2006年殲-10正式列裝,標志著我國具備自主研制三代機能力。該機型采用鴨式氣動布局和數字電傳操控系統,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1年殲-20首飛成功,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裝備四代機的國家。其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和信息化作戰能力實現代際突破。軍工企業市場化轉型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傳統體制下,企業依賴國家財政撥款,難以滿足高投入研發需求。殲-20項目涉及上千家配套單位,資金需求以百億計。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可有效緩解資金壓力,同時倒逼企業提升管理效率。
不過,細想一下,這次并購或許并不是簡單的“螞蟻吞象”,這次的決策對于中國整個航空工業,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收購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影響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次成飛集團被中航電測收購的消息,可不就是那顆激起千層浪的石頭嗎?
這波浪潮,恐怕要在中國航空工業掀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這次收購就像是給航空工業的資產證券化按下了加速鍵,軍工企業可不是一般的企業,它們的資產往往被視為國家機密,想要上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這次收購,卻為軍工資產進入資本市場開辟了一條新路。
并且,這次收購可能會給軍工企業的經營方式帶來一場革命,因為上市公司可是要接受市場的嚴格監督的。
國之重器也喊窮,要靠市場來“補血”
但話說回來,像成飛這樣赫赫有名的軍工企業,肩負國家使命,為啥要走上市這條路來找錢?一個繞不開的原因是,我們軍工產品的采購定價模式,跟西方不一樣。武器裝備賣給軍隊,價格往往事先就定了,利潤空間很有限。說白了,很多時候更像是完成任務,經濟效益不是第一位。
成飛雖說資產幾千億,但日常運營、特別是高端裝備研發和維護,是個不折不扣的“燒錢”行當。
拿殲-20來說,這是集成了成百上千家單位智慧和力量的頂級項目,研發投入以百億計。它的維護成本是上一代戰機的好幾倍,后續升級改進更是個無底洞。靠傳統的財政撥款,根本跟不上這種高投入的需求。上市融資,就像給這個“燒錢”的項目引來了市場活水,能有效緩解資金壓力。
一旦成了上市公司,得接受股民監督,得定期披露財務,這無形中也會倒逼企業提升管理效率,精打細算過日子。沈飛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借殼上市后,經營狀況明顯改善,甩掉了連年虧損的帽子。
瞄準第六代,這筆錢要花在刀刃上
把目光放遠一點,看看國際上的航空巨頭,比如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它們無一例外都是資本市場的老玩家,早就懂得利用資本的力量反哺技術研發。我們航空工業集團跟這些巨頭比,在技術儲備和研發投入上還有差距。
成飛上市融到的資金,可不是拿來發工資的,而是要投入到更超前、風險更高的項目上,比如大家都在猜想的第六代戰斗機預研。
智能制造、先進復合材料等決定未來航空能力的底層技術,都需要大規模的實驗設備投入和人才培養,這些都需要資金。資本市場的加持,能讓成飛有更充裕的資源去投入這些關鍵領域,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這可不是簡單的技術追趕,更是關乎國家未來安全的戰略布局。有了資金,設計研究所和成飛集團結合的模式也能更加靈活,協同創新的效率會更高。
不再躲貓貓,軍工也要照市場規矩辦
成飛這次上市,也是中國軍工體系深化改革的一個縮影。過去,軍工企業主要靠國家養。這種模式在特定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需要大量持續投入、快速技術迭代的今天,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引入現代企業制度,擁抱資本市場,不僅能激發內部活力,還能吸引社會資本一起參與國防建設,這正是國家提倡的軍民融合戰略應有的樣子。
通過資產證券化,資源配置也能更高效。上市后,成飛需要變得更透明,接受市場的檢驗,這就像是給企業裝上了市場的探照燈,每一分錢怎么花,都得仔細盤算。
有意思的是,早在2014年,成飛就想過借殼上市,但當時方案里包括沈飛等好幾家大廠,大家擔心造成行業壟斷,最后沒批。這次單打包成飛的核心軍品業務,顯然是吸取了上次的經驗,做了更周全的方案。這說明,在確保國家安全和適應市場規律之間,軍工體系正在努力尋找一條平衡且可行的道路。
底子硬,未來牌才能打得響亮
成飛的底氣,來自于它厚重的歷史和令人驕傲的成績單。從50年代成都黃田壩的一片農田上拔地而起,到今天能自主研發生產殲-20這樣的世界頂級戰機,成飛的發展史就是新中國航空工業自力更生、不斷超越的縮影。
靠著一代代人的拼搏,我們從仿制修補到獨立創新,最終成為全球少數幾個能造四代機的國家。
聽說現在殲-20的生產效率已經非常高,甚至有消息說年產量能達到上百架,未來裝備數量會有一個大的飛躍。成飛還公開了垂直起降戰斗機的專利,這技術儲備和想象空間可不一般。這次上市,交易雙方甚至設定了盈利目標對賭,這也側面說明了對成飛未來創收能力的信心。雖然核心零部件還依賴一些外部供應商,但有了資本加持,殲-20的產能爬坡和技術迭代會更有保障。
結語
成飛造的“梟龍”戰機在國際市場表現不錯,上市也有助于提升國際形象和信用評級,為拓展海外市場創造有利條件(當然,軍品出口國家管得很嚴)。
說到底,成飛這次登陸資本市場,絕不僅僅是賬面數字的變化。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軍工體系在追求國家安全和適應時代發展中的雙重努力。
在保持國之重器的定力的同時,積極擁抱市場活力,盤活存量資產,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這只承載著無數期待的“猛禽”,未來在資本的長空能飛多高多遠?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