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百姓家門口就能看上大專家,醫聯體建設讓醫療服務觸手可及,中醫藥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提效……
北京市朝陽區積極構建“4+3+1+N”分級診療體系,以4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的建立為支點,深化3個中醫專科聯盟、1個康復專科聯盟、N個專科醫聯體,持續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實現優質醫療資源與基層醫療服務有效銜接,全面布局應急“急救鏈”,守護百姓“生命線”。
百姓的健康福祉,牽動著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的心。
朝陽區政協將“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列為民主監督議題,多次組織政協委員深入調研,圍繞三級專科醫院牽頭組建專科醫聯體、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優質中醫資源下沉、完善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等提出意見建議。
朝陽區政協委員調研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醫聯體聚合力,健康服務再升級
在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呼吸接續病房,劉先生正在接受診療。他告訴記者,自上周從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轉診后,這里的專業診療服務讓他倍感安心。
作為中日友好醫院醫聯體成員單位,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先后引入13個專業的25位專家開展診療帶教,并選派醫療、護理、影像、超聲、檢驗、藥學等專業的51名醫護人員赴中日友好醫院進修。該中心開設了呼吸接續病房,承接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延續治療。
“通過與三級醫院的緊密合作,我們實現了資源共享和雙向轉診。”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白勇濤介紹,作為朝陽區東部城市醫療集團成員單位,中心已形成覆蓋周邊居民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在朝陽區,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很多居民看病就醫的第一選擇。居民在家門口就醫的便利性,得益于朝陽區醫聯體建設的大力推進。
目前,朝陽區劃分為4個片區網格,成立了中部、東部、北部和南部4個緊密型綜合醫聯體。通過基層醫療機構與醫聯體牽頭單位的專業科室合作,全區1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了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七大類28個專病特色科室。由大醫院專家定期坐診、開展專業培訓,為所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培養專病特色科室醫護團隊,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診療服務。
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的政協委員王瑋,結合自身工作領域提交《關于加強朝陽區醫院與社區聯動提升心理健康服務能力的建議》,建議建立三甲醫院與社區醫院的深度聯動機制,由三甲醫院為患者提供初步治療方案后,將隨診和監測責任交由社區醫院,建立分級診療模式。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當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社區醫療機構被稱為百姓“第一道健康屏障”。近年來,朝陽區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
截至目前,全區運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3家,總床位1133張。“下樓就能看病”成為社區百姓普遍的獲得感。
2025年,“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被寫入朝陽區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讓基層醫療高效運行,當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提高基層醫療水平,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多位委員建言獻策。在《關于朝陽區進一步優化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中,王冬巖、穆軍升等多名委員聯合建議,通過健全專家下沉保障機制、制訂基層醫務人員系統培訓計劃、完善轉診機制與信息化建設等措施,真正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基層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的實施,不僅要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整合供給機制,還要健全監測和評價體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蘇慶軍委員認為,“一方面要考量人才、設備,另一方面也要關注服務的質和量,是否切實解決了患者所需。”
蘇慶軍還建議,借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重點監測相關指標,以便更好地服務患者。
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國際醫療部郭詩東委員認為,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方面,要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更要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優秀的醫療人才到基層服務,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待遇保障,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基層醫療水平的長久發展。
朝陽區政協委員在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
推廣中醫文化,讓優質中醫資源下沉到百姓身邊
深化22個區級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建設中醫藥文化場景和數字化國際傳播示范基地,構建以區域互聯網診療平臺為核心的一體化服務……朝陽區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就醫需求,為更多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2024年,朝陽區會同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制定發布朝陽區中西醫協同“旗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開展首批10家旗艦社區建設;在15個街鄉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場景,新增5個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館;啟動7家區級中醫藥國際服務試點基地建設,“亮馬河水岸經濟帶”中醫藥活動之中阿文化活動獲外交部點贊。
如今,在朝陽區5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置了中醫科和中藥房,18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均全部開設中醫藥服務,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中醫藥服務。
三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國家中醫藥國際服務基地試點之一,這里的中醫館還設有涉外診室,引來不少國際“中醫粉”,服務充滿國際范兒。
為進一步推廣中醫文化,將優質中醫資源進一步下沉到百姓身邊。朝陽區政協委員管文東提出《關于在朝陽區舉辦中醫藥文化活動,助力朝陽區打造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區的建議》提案,建議通過全新的文化展示手段,增強公眾對中醫藥文化及診療的客觀了解和認識,讓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深入民心,并最終形成正確的中醫藥健康觀和養生習慣。
王崢委員在《關于朝陽區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區域新機制的建議》的提案中建議,以數字化促進中醫藥智能化、以國際化提升中醫藥傳播力、以網絡化促進中醫藥服務精準化、以產業化提升中醫藥發展力。
李怡晨委員在《關于在我區加強中醫藥教育的建議》的提案中建議,弘揚中醫藥文化,通過中醫藥科普進校園,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播中醫藥知識,增強其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和興趣。
朝陽區政協副主席李靚表示,作為北京市唯一一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朝陽區的中醫藥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委員們的提案緊扣發展大局,聚焦民生關切,希望針對問題建言協商,助推問題妥善解決,為黨委、政府在醫療衛生工作中添助力、增合力,滿足百姓日趨多樣化的需求,為朝陽百姓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全覆蓋“急救鏈”守護百姓“生命線”
霞光里急救工作站,作為依托應急總醫院建設的院前急救工作站,與周邊太陽宮、左家莊、和平街、亞運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光熙門康復醫院等建立急救網絡,依托區域三級急救網絡布局,建設成為區域性急診急救中心。
通過5G指揮急救車及院前院內遠程會診模式,實現院前院內緊密銜接,有效縮短患者搶救時間,提高危急重癥搶救成功率。
“急救工作站自成立以來,每當接到居民打來的電話,無論什么時間,我們都會第一時間接診。急救工作站的模式,可以說擴大了院前急救的輻射范圍,縮短了急救半徑,擴大了百姓生命救治圈。”霞光里急救工作站相關負責人說。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是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預防、控制、化解公共衛生事件危害的重要職責,建設科學、全面、高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健康領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實踐。
一直以來,朝陽區完善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固化“區12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二三級醫院”三級梯隊構成模式,實現區域內81個急救站常態運行;組建區級呼吸機專項轉運車組,通過熱點圖及街鄉任務分布優化布局等方式,進一步提升運轉效率;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急救互救能力,織密“生命救護網”。
為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進一步銜接好防與救的責任鏈條……圍繞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專題,朝陽區政協組織部分區政協委員走進中日友好醫院、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地開展實地調研。
“120急救體系建設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將其列為重點監督議題,通過召開協商座談會、開展系列監督性專題視察、協商式民主監督等途徑,讓這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李卓委員表示。
楊克新委員建議加快急救平均反應時間,提升救援效率,同時對通信系統進行改造,引進先進的監護儀、心肺復蘇機、呼吸機等急救設備,為醫療急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讓轄區百姓享有更好的急診急救服務,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強急救知識健康宣教,提高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底實現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AED配置全覆蓋。”朝陽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鞏固完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加強三級急救網絡綠色通道建設,保持院前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0分鐘以內,做好“智慧急救”項目推進工作;完善朝陽醫院常營院區5G“上車即入院”模式,并向其他醫療機構穩步擴展。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民生周刊》記者 張兵 特約記者 王建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