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F20241114+F20250416
婚姻兩性專刊
2025年520特刊②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17 篇文章
你是否感覺自己在最重要的人際關系里感到不舒服,關系模式陷入僵化?
是否總在渴望靠近時退縮,在需要安全感時失控?
或許你曾被告知“你太疏離了”、“你從來不說真心話”,又或許你發現自己總在關系中反復索取確認,又在失望時陷入懊悔之中……
這些反應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我們童年形成的依戀模式。
心理學家安斯沃思和鮑爾比的研究表明:我們與早期照顧者的互動,會化作潛意識中的情感地圖,指引我們如何愛與被愛。
這就是依戀模式。
這些年來對于心理學中的“依戀”,很多人都有一些基本了解,甚至對自己的依戀模式也能準確識別。但是,越是了解,有些人就越感到沮喪:
我就是這樣的狀態,沒有辦法改變了嗎?好的親密關系跟我就沒有關系了嗎?
并非如此。在今年520之際,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專門刊發此文,為大家詳解,依戀模式之下,個體如何朝向安全型依戀,并且如何在關系中識別安全型伴侶,從而擁有更好的親密關系。
你的依戀模式,藏著童年的答案
回憶你的早期關系:
你的主要照料者如何應對你的需求?
他們的回應怎樣塑造你如今的預期?
當你哭鬧、饑餓或害怕時,主要照顧者如何回應? 他們的態度是穩定包容,還是忽冷忽熱、回避退縮? 這些早期經驗會內化為我們對關系的預設: 若曾被及時安撫,你可能相信“世界是安全的”; 若常被忽視或責罵,你或許習慣“獨自消化情緒”; 若經歷反復無常的愛,你可能既渴望親密又恐懼傷害。 這些模式像隱形腳本,在成年后的關系中自動播放——直到你覺察并改寫它。

我們的依戀模式,最早形成于童年,可以隨著時間改變。只要我們堅持吸收新的知識,并且不斷挑戰自己,在關系中嘗試新的模式。
依戀模式是情感藍圖,指引我們在關系中的反應,通常是下意識的反應。
但請記住:依戀模式不是命運。
無論我們是遠離恐懼還是依附于關系之中,理解這些模式可以闡明通向更健康的關系道路。
健康關系的黃金三角
根據蘇·約翰遜(Sue Johnson)的理論,健康的關系建立在:
可得性:即使爭吵或迷茫,仍讓對方感到“你始終在場”;
回應性:不急于解決問題,而是用共情傳遞“你的感受很重要”,對痛苦做出友好的回應;
積極性:視彼此為相互依存的伙伴,而非競爭對手。
你是哪種依戀類型?(自測指南)
安全型:
在關系中比較靈活!在親密關系和獨處中你都可以感到舒服,這取決于在當下情況下什么模式是有效的。你有能力擁有健康的親密關系和適當的自我界限。
回避/輕視型:
你可能是獨立的,喜歡獨處,與脆弱抗爭。你可能會覺得“親密關系麻煩太多,不值得。”
焦慮/顧慮型:
你可能害怕被拋棄,以及依賴他人的支持—“我不能自己來”。
紊亂/回避型:
你可能在不同類型中隨機搖擺,不傾向于任何一個類型。你不是在對當前的關系做出反應,而是對過去被忽視或虐待的關系做出滯后反應。
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關系中,你可能會有不同的依戀模式。
你可能在與朋友相處中有安全型依戀模式,與上級相處時會有回避型依戀模式,與伴侶相處時有焦慮型依戀模式。
如果不同的依戀模式對你有用,那也很好!
但是當你或與你相處的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最具挑戰的關系模式:首先看見,才能改變
嘗試記錄一段讓你焦慮/回避的關系:
你慣用的應對方式是什么?(逃避話題?自我攻擊?過度付出?)
這種模式曾如何保護你?(例如:疏離避免了被拒絕的痛苦)
它現在如何阻礙你獲得想要的關系?
并由此來判斷:
你的依戀類型是什么?
它觸發了哪些恐懼?
真正的改變始于對關系模式的慈悲凝視——它不是你的缺陷,而是遺留的生存智慧。
改善親密關系:安全型依戀科學訓練手冊
1、健康的依戀過程
當我們發展出了健康的依戀模式,我們可以通過內在的資源和人際間的互助,靈活地管理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自我安慰,或者從愛人那里尋求支持。
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我們既可以自我寬慰,也可以和他人共享悲傷。
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需要的空間,也可以通過溝通尋求改變。
當我們羞愧的時候,我們可以自我同情,也接受他人的認可。
2、正念練習
辨別親密關系中自己傾向于依附或逃避的部分。
觀察它在你身體里的存在,以及你對它的態度。
問你自己:這部分自己感覺怎樣?它需要什么?
對你來說最難的一步是什么——是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是從他人那里獲得支持?你有多大的可能性去挑戰自己嘗試新事物?不管當下的困難是什么,要么建立自己的內在資源,要么強化與他人的關系。
3、另一種依戀模式
有焦慮/回避型依戀的人,經常會在疏離和親近之間游走。
識別這種模式是通往更健康動力的第一步。如果你正與想要和你一起成長和學習的人相處,你會保持好奇心和同情心,并共同努力成長。
4、向安全型依戀發展
雖然我們的依戀模式趨勢很難改變,但是通過不斷建立支持性的關系以及自我同情,我們可以逐漸走向安全型依戀。
以下是一些建議:
關注你生命中在你痛苦時在你身邊對你好、視你若珍寶的關系。然后珍惜他們!
當你指出來這個人沒有做到這些的時候,看看他們如何回應你的。如果他們表示出愿意學習怎么能更好地愛你,并且你也想要學習怎么能更好地愛他們,你們可以一起進步!這很棒!
大膽地用“相反的行動”來轉變自己的依戀模式:
如果你知道你在一段關系里總是以某種無益于關系的方式行動,去練習做相反的事情,一點一點地,付出一半或以下的努力,看在信任的關系中會發生什么。
比如,如果你是回避型,練習表達脆弱的情緒(比如傷心、恐懼或者羞愧)以及安慰愛人。
如果你是焦慮型,練習用自我安慰來管理復雜情緒。然后冷靜地向對方表達需要和請求,但同時允許對方說“不”的權利。
安全型伴侶的三大特質
真正的愛情,不會讓你覺得如履薄冰。與之相反,在最好的情況下,愛應該是讓人感到安全可靠的。而有無安全感,通常是依戀模式的產物。那些有安全依戀風格的人,會給關系帶來普遍的信任感以及成熟、穩定的情緒。
如果你之前一直和那些在高度不安全感中掙扎的人在一起,這些可能會幫你凈化身心。
如果你想知道伴侶是否有一個安全穩定的內核,這里有三個關鍵跡象:
1、他們不會對你患得患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安全型依戀建立在信任之上。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有一項經典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的人相比其他人更信任他們的伴侶。他們明白,關系不需要持久黏在一起才能保持牢固,同時他們會認為伴侶與自己的社交生活是互為獨立的,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威脅。
比如,假設你已經期待了整個星期,想要找天晚上和朋友去小聚一下。這周你和伴侶已經共處了許多時光,但是今晚,你想放松一下,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
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伴侶可能整個晚上都會用信息轟炸你,問你什么時候回來,擔心在沒有他們在場的情況下,你太放縱自己。
他們可能會說,“我不知道為什么你不想要我一起去”,又或者說“你確定你出去的時候沒忘了我嗎?”
另一方面,如果他們是回避型依戀的伴侶,可能會假裝一點也不在意,但是后來你發現,他們變得冷淡且回避。他們不會承認他們想念你的事實,相反,他們會表現得有距離感,甚至讓你覺得這是對你享受自己生活的懲罰。
然而,一個安全性依戀的伴侶則會告訴你“玩得開心!如果你們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記得拍照分享給我,我太期待等你回家的時候和我細說了。”
到這就結束了。他們不會讓你心生內疚,也不會到最后一分鐘也要嘗試改變你的決定,更不會以沉默來表達不滿。
簡單來說,對于安全型依戀伴侶來說,即便你離開幾個小時,他們也會感到安全,并且是完全信任你的。
他們不會因你不在而感到困擾,因為他們深知,無論你在沒有他們的時光里玩得多開心,他們最終是那個等你回家的人。
2、他們擅長有效溝通
假設你今天過得很艱難,工作上的一些事使你很沮喪,你也比往常更沉默不語。
此時,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伴侶可能會一直問你怎么了,即使當你已經表示你不想說話。
如果你保持沉默,他會認為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然后開始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
他們可能會問道“是我做錯什么了嗎?是我說錯什么了嗎?你對我生氣了嗎?” 不知不覺中,你還得先處理他們的情緒,而你自己的情緒無暇顧及。
相反,一個回避型依戀的伴侶,可能能意識到你有什么不對,但是他們不會有進一步舉動。他們會想“他們想說的時候會說的”。
而如果他們有所表示,也可能只是敷衍地問一句 “你還好嗎”,一旦你說 “我沒事” 或者 “我不想談”,他們就會立刻打住,把你的情緒拋之腦后。
不同的是,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伴侶會注意到,這種情況不一定是他們自身的原因,并且得體地覺察你的需求。
對應的,他們會這樣說:“我覺得你今天有點不在狀態。我想和你一起面對,但是我不知道什么出問題了。如果你準備好,我們可以聊聊?”
他們的語氣是溫暖且開放的,并且不會給你任何壓力。如果你表示肯定,他們會很投入的傾聽,如果你說不,他們會尊重你的個人空間,當你改變主意的時候,他們也隨時都在。
一項2015年發布在《心理前沿雜志》上的研究表明,在情緒支持上,這種積極又不失尊重的天性,是安全型依戀模式最令人舒服的地方。
理論上,這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以及積極保持健康情感連接的意愿。在具體實踐中,這意味著伴侶是情緒上支持你的,并且不會回避情感的深度交流。
他們不會害怕深度對話,以及不會依賴耍小聰明或用消極或者攻擊性的言語。相反的,他們用坦誠和關心來與你交流。
這種情感上的安全在關系中是高光存在。這意味著更少誤解,更少冷戰,更少時刻讓你感覺到情緒沒有得到回應。他們能讀懂你自己字里行間的情緒,并且當你需要傾訴的時候,他們會積極傾聽。
3、他們不故意制造沖突
經過心理學家的長期觀察,安全型伴侶在處理沖突時,不僅不會讓沖突影響關系,還能加強關系連接。發表在《美國家庭治療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安全型伴侶非常擅長于言語交流、自我心理空間的構建以及開放性討論。
例如,你必須提出某件困擾你的事。也許你的伴侶無意中說了些什么,比方說,一個玩笑或一句隨口的話,而這觸到了你的痛處。
你讓他們坐下,然后心平氣和地說:“我想和你聊件事。你之前說的那句話,讓我有點不舒服了。”
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伴侶可能會過度道歉,并且最后你還得安慰他們。“我的天吶!我好壞呀!我總是搞砸所有事情!你還愛我嗎?”
到最后,你意識到這個對話是圍繞著他們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展開的,而你的情緒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相反的,回避型伴侶可能會回應得更加保守。“你大驚小怪了,那只是個玩笑,你怎么總是小題大做?”他們一開始就把你所有的路堵死,讓你覺得你的受傷更不公平了。
與之相對的是,安全型伴侶從來不會對你橫眉豎眼,或者直接把對話轉換為吵架,或是馬上怪罪于自己。他們會傾聽你所有的情緒,然后從你的角度考慮。
當你說完的時候,他們會說:“我之前從來沒想過會是這樣的——但是聽完你的視角,我理解了你為什么會感到不舒服。我對此感到抱歉,謝謝你告訴我。”
他們從不采用幼稚的冷戰方式,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鬧大。更多的,你們雙方都不會感覺如履薄冰或是戰火不斷?相反,問題會被正視,解決辦法會被找到。
最重要的是,雙方在結束溝通時都會感到被理解,而且關系比之前更牢固。
最后的話
依戀模式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如何被愛過,也揭示我們如何愛人。
改變的過程或許緩慢,但每當你:
在恐懼中選擇坦誠而非逃避;
在受傷時優先自我關懷而非指責對方;
在沖突后主動重建聯結而非放棄……
你都在為關系注入新的可能。
記住:安全型依戀不是“永不焦慮”,而是“焦慮時,我仍有選擇”。
愿你在關系中,既能勇敢索取,也能溫柔給予。
End
作者 | 杰米·盧斯科,心理學博士,多次幫助過老兵、行家、高層、先驅們,讓他們有方向、有目標地對抗創傷后的困難。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Phyllis(231)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Catherine (192)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書萱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