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5月2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有關情況。城市“更新”如何讓城市更“新”?老舊小區如何改造?各部門將如何推進和支持城市更新建設?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你我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改變?新京報帶你劃重點。
圖片來源:國新辦官網
Q1:《意見》提出哪些主要目標?
城市更新明確“時間表”:2030年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在總體要求方面,明確了城市更新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主要目標,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城市更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初見成效,安全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服務效能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經濟業態更加豐富,文化遺產有效保護,風貌特色更加彰顯,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在主要任務方面,明確提出了8項重點任務,包括,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等。
在支撐保障方面,圍繞破解城市更新工作的難點問題,提出6方面舉措,包括,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實施機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健全法規標準等,其中有很多政策都有很高的含金量,將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在組織實施方面,《意見》強調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省級黨委和政府要確定本地區城市更新行動的目標任務,城市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履行責任,各部門要加強統籌指導和協調支持。
Q2:如何確保各項工作真正惠及民生?
住建部:科學合理確定城市更新重點任務 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表示,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意見》圍繞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部署了8個方面主要任務,具有系統性強、為民務實、精準施策的特點。
第一,在任務安排上,《意見》部署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好房子建設,主要是大力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同時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努力把老房子、舊房子也改造成好房子。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加強老舊廠房、低效樓宇、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的改造利用,推動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
好小區建設,主要是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更新改造老化管線管道,整治小區及周邊的環境,加強改造的質量安全監管,完善長效的管理機制,來持續提升老舊小區居住環境、設施條件、服務功能和文化價值。
好社區建設,主要是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推進老舊街區功能轉換、業態升級、活力提升,盤活利用老舊廠區,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
好城區建設,主要是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健全多層級、全覆蓋的公共服務網絡,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修繕,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方式路徑,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第二,在工作舉措上,《意見》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提出了很多務實舉措,比如,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推進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改造、建設完整社區、推進城中村改造,以及增加群眾身邊的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創造更加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加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務和更加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
第三,在組織實施上,《意見》提出,要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考慮到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的差異,科學合理確定城市更新的重點任務,細化實施路徑,完善工作方法,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有力有序推進實施,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辦一件成一件,力戒形式主義,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確保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Q3: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有哪些支持城市更新行動的舉措?
自然資源部:積極支持各地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
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表示,一方面,努力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對專項規劃的指導和底線約束,協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在當前全國已經基本完成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這個“1”的基礎上,積極聯合所有參與到城市更新行動各部門的力量,構建“1+N”的規劃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積極支持各地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指導落實總體規劃的戰略定位和空間布局,依法依規做好與詳細規劃的銜接。健全“定期體檢、五年一評估”制度,持續對自然、人文歷史等各類資源資產開發保護狀況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對法定規劃實施的狀況進行體檢評估,并加強信息共享,為經營主體提供高效的規劃服務。
這其中要特別關注的是超大特大城市,規劃在空間上要發揮好對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引領作用和促進作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強化政策實施保障,激發城市活力。
另一方面,持續深化詳細規劃改革,適應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發展的需要。提高要素精準保障能力和水平,“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編制規劃的時候要盡可能高度重視研究清楚建什么房、誰來用、誰來買,特別要加強對存量盤活優化的機制研究。
Q4:老百姓關心的老舊小區如何“更新”?
住建部:因地制宜配建和完善社區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配套服務
秦海翔表示,2019—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了居民4800萬戶、超過了1.2億人,共改造提升各類老化管線36萬公里,增設停車位387萬個,建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8萬個。各地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推進居住建筑的節能改造,累計實施改造4.46億平方米;各地還積極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
他表示,《意見》將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作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任務。下一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指導地方切實抓好組織實施。
一方面,在完成“十四五”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這項工作,重點做好小區內老化管線改造,消除安全隱患。
開展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小區內建筑節能改造,支持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另一方面,持續開展完整社區建設,因地制宜配建和完善社區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停車、充電等市政配套設施,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Q5:中央財政將采取哪些舉措支持城市更新?
注重補短板促消費,今年財政部將選拔20個城市實施城市更新
為引導部分大中城市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2024年,財政部啟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首批確定了15個城市。一年多來,15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品質顯著提升。今年將再選拔第二批20個城市,將對相關城市的工作進展、資金使用管理等開展績效評價,強化追蹤問效,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行動。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郭方明介紹,在政策設計上,堅持“三個注重”。
一是注重補短板,重點發力加強城市排水、燃氣、供熱等地下管網更新改造,經濟集約型綜合管廊建設,生活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等。
二是注重促消費,引導地方在老舊片區更新改造中加強文化、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注重建機制,鼓勵地方在多元化籌資機制、項目儲備、用地審批等城市更新管理機制方面積極探索。
Q6:金融供給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金融監管總局:將研究出臺專門的城市更新項目貸款管理辦法
金融監管總局統計與風險監測司司長廖媛媛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將按照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積極為城市更新行動提供豐富多樣、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滿足不同主體、不同項目、不同階段、不同環節的金融需求。
按照統一部署,金融監管總局也將研究出臺專門的城市更新項目貸款管理辦法,明確貸款條件標準,滿足城市更新行動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Q7:國家發展改革委如何加大對城市更新項目的支持力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今年6月底前下達2025年城市更新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
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負責人趙成峰表示,一是穩步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重點工程實施。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先急后緩,分步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優先實施涉及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的城市地下管網安全提升、老舊居住區宜居改造、城中村綜合改造、市政設施安全改造等基礎類工程,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老舊街區(廠區)轉型提質、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完善等提升類工程。
二是將持續加大中央投資支持力度。202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門設立城市更新專項,支持城市更新相關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已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項目的基礎上,擴圍支持城市危舊住房、老舊街區(廠區)轉型提質等工程。
目前,正在抓緊組織計劃申報和項目評審等工作,將于今年6月底前下達2025年城市更新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同時,在“兩重”建設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安排中,將繼續對城市地下管網及設施建設改造項目給予支持。此外,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更新項目建設。
三是積極推進投融資模式創新。城市更新項目投資額較大,單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多元化、多層級的資金投入機制。
編輯 常江
校對 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