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更新改造后的永慶坊成為廣東省廣州市的文旅新名片,獨具特色的展示活動吸引了廣大游客前來觀賞、打卡。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供圖
向新而行,廣東省廣州市從來不缺奮進故事。從T.I.T創意園的更新改造到永慶坊的蝶變新生,再到羅沖圍片區的創新實踐,該市正不斷以多元化更新模式探索超大城市轉型之路。
今年2月,廣東省城市更新動員部署暨城中村改造現場觀摩會在廣州市召開;近期,廣州市也召開城市更新工作動員部署會,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扎實推動超大城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帶著創新實踐的特色經驗,廣州市城市更新步履不停。
加速更新改造
推動老街舊巷功能煥新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八項主要任務,其中對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進行詳細部署。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鍵”。
廣州市作為中心城區仍大量存在城中村的一線城市,城中村改造也是其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
“廣州的城市更新正經歷著高質量有機更新的發展階段。”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駱建云說,城市更新的方向已從單純的推倒重建和物質空間改善,轉向更注重城市功能的優化和城市品質的提升。
去年以來,廣州市重點推進廣州新中軸(海珠)、廣州火車站、羅沖圍、環五山創新策源區四大片區改造,不斷為改造做乘法,以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為契機,搶抓城市更新窗口期,形成改造的疊加效應。
廣州市黃埔區今年一季度68個重點項目實現新開工86萬平方米,建成封頂76萬平方米,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白云區民科園核心區、羅沖圍、三元里村、夏茅村等改造項目實現改造方案全面獲批、意見征詢全面完成、征地補償方案全面印發等;花都區在全省率先創新探索“自籌資金、自主更新、自拆自建”危舊房改造模式……
廣州市更新項目多點開花,不僅項目建設“重踩油門”,各區在實踐基礎上邊做邊創,總結出了很多新的工作方法。當前,廣州市大力推行“依法征收、凈地出讓”改造模式,采取“指揮部+公司”工作機制,建立健全“1+N+X”政策體系(即1個總體綱領、N項配套政策、X個落實文件),已印發實施《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以及涵蓋工作流程、成本管理、考核評估、風險防范等方面的30多項政策文件,為城中村改造順利實施提供堅實支撐。
“去年以來,廣州市持續開展城中村改造暨保障性住房、整租運營一體化設計競賽,推動城中村住房租賃從‘分散粗放”走向“規模化、專業化、規范化’。”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市將“平急兩用”公共設施、新型建筑工業化、綠色建筑(含光伏)、保障性住房等建設與城中村改造相結合,納入改造方案編制內容,通過改造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正向指標。
持續釋放活力
于細微處下足“繡花”功夫
廣州市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滿現代活力的超大城市。
近年來,廣州市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加強城市有機更新,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培育新興業態,持續推動千年古城煥發新活力。
永慶坊坐落在廣州老城荔灣區恩寧路上,街區騎樓建筑留存完整,文物古跡豐富多樣。過去的永慶坊是廣州市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轄內破舊危房密集,公共基礎設施薄弱,“天晴怕火災、下雨怕樓塌”曾是它的真實寫照。
2016年起,永慶坊創新采取“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通過“繡花”功夫延續歷史格局,活化利用舊建筑空間,既留存嶺南建筑風貌,又創新性融入現代生活功能,實現傳統肌理保護與人居環境提升的有機統一。
廣彩、廣繡、粵劇,一條老街、一間間店鋪……如今,永慶坊從曾經一片破敗的居民小區搖身一變,成為文旅商一體的現代化社區。在業態植入方面,永慶坊不僅融入了當地特色元素及老字號傳承,也引進了餐飲酒吧、咖啡文創、青年公寓等新業態、新功能,成為了廣州市“老城市新活力”的最佳實踐地。
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廣州市的城市更新“進度條”不斷刷新。近年來,該市出臺實施《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規定》《廣州市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修訂施行《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因地制宜發揮街區的多樣性,加大空間供給,燃起煙火氣,催生更多新消費、新生活場景。
廣州市誠志堂貨倉舊址改造為幼兒園,每年提供120個學位;廣州市府學西街通過特色3D彩繪涂鴉、提升步行舒適度和分時段步行化管理等,變為受年輕人喜愛的“后備箱”集市;廣州市民間金融街結合樓宇經濟獎勵等政策優惠,在傳統騎樓街引入民間金融、商務辦公和文化旅游功能,同時補足配套服務設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民間金融產業生態系統……促進老建筑創造新價值、老街區激活新場景、老產業釋放新動能,當下,廣州市正不斷在細微處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多元主體協同
打開產業更新發展空間
老廠房內的枕木被改造成古樸的凳子供人們歇腳,工業設備如棋子般散落在園區的不同角落,成為承載舊時光的特色裝飾……坐落在廣州城市新中軸線南段的T.I.T創意園,是由廣州紡織機械舊廠更新改建而成。
創意園在改造過程中,充分尊重并保留了原有路網格局和3.43萬平方米的老廠房,采用微改造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和呈現紡織機械廠的風貌特征和生態環境。同時,創意園始終圍繞“時尚、創意、科技”三大主題招商運營。從開園至今,專業的運營團隊精準篩選與園區發展目標匹配的業態,服裝類、科技類、創意類企業占較大比重,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集群生態圈。現在,園區實現年產值約300億元、稅收超3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近5000個。
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新格局,探索可持續城市更新的模式創新,廣州有更多實踐經驗。今年5月1日,廣州市白云區的夏茅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迎來重要節點,項目商業綜合體——白云湖金鉑天地正式開業。這座總體量13.3萬平方米的商業新地標,開業首日客流量即突破20萬人次。此案例是“國企主導+村社聯動+專業運營”模式的創新實踐成果,為超大型城市扎實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改造范本。
夏茅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位于白云湖數字科技城東部門戶,為白云區產城融合的重點規劃區域。項目總用地面積5.64公頃,共包含3個地塊。昔日的夏茅村級工業園以低端廠房和倉庫為主,面臨業態傳統、效率低下、產能落后及存在安全環保隱患等多重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集聚發展和城市品質提升。
2021年5月,廣州城市更新集團有限公司攜手夏茅經濟聯合社,以合作開發模式改造該項目,在保障村集體權益的同時,打造承載商業服務配套及生產性服務功能的空間載體,統一建設和招商,提升村留用地開發利用價值,引導村經濟集聚化、有序化、高效化開發建設,賦能區域協調發展。
“項目總投資超10億元,規劃打造集產業辦公中心、商業綜合體和綜合電競場館于一體的現代園區。”夏茅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達產后年營收預計超24億元,年納稅總額超1.6億元,可帶動村集體年增收2400萬元,逐步形成“產業升級—土地增效—村民受益”的良性發展路徑。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