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的綜合評價,隱身性能與技術突破,全向隱身設計:殲-20采用菱形機頭、S形進氣道和一體化座艙罩,顯著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RCS),隱身性能優于蘇-57,接近F-22水平。其表面覆蓋新一代雷達吸波材料,包括微金屬結構和海綿結構復合材料,實現全向隱身覆蓋。
對比國際同類機型:
蘇-57因直通式進氣道和棱角分明的機身設計,RCS數值比殲-20高1-2個量級;F-35雖強調全方位隱身,但殲-20在正面隱身能力上更具優勢。航電與態勢感知能力,
綜合化航電系統:
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200公里)與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EODAS),可實現360度戰場感知,配合光電瞄準系統(EOTS)構建多頻譜探測網絡。
信息化作戰體系:通過高速數據鏈實現與預警機、無人機等平臺的實時信息共享,形成“殺傷鏈”閉環響應,顯著縮短空戰決策時間。機動性與動力系統,氣動布局創新:采用升力體邊條翼鴨式布局,升力系數達2.1(高于F-22的1.7),兼具超音速巡航能力和高攻角機動性,可完成“眼鏡蛇機動”等戰術動作。
發動機迭代升級:初期使用俄制AL-31FN發動機,現逐步換裝渦扇-15國產發動機,未來將整合三維矢量噴口技術,推重比提升至10.8,實現完全超音速巡航。國際認可與戰略價值,國際評價轉變:早期西方質疑其技術獨立性,后通過珠海航展飛行展示和聯合軍演驗證戰力,英國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等機構已承認其威脅等級超過非西方傳統機型。
戰略威懾效能:內置彈艙可攜帶6枚霹靂-15遠程導彈(射程200公里)或4枚超大型對地彈藥,配合3200公里航程,形成覆蓋第二島鏈的遠程打擊能力。其開放式架構設計允許快速升級,已衍生出雙座指揮型和無人僚機協同型號。
體系化作戰定位:作為空天一體戰的核心節點,殲-20不僅承擔制空任務,還可通過數據融合引導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等跨域火力,重塑西太平洋戰場規則。盡管美軍將其列為“世界第三”五代機,但其技術自主性和戰術適配性已確立中國空軍的非對稱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