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給整了個“家長控制”功能,讓不少網友直呼離譜,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手機要被家長監控,連開車都要被遠程管著了?
最近,特斯拉給整了個“家長控制”功能,讓不少網友直呼離譜,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手機要被家長監控,連開車都要被遠程管著了?
這個功能允許父母設定車輛的最高速度、限制加速度,甚至還能開啟“宵禁模式”,如果孩子在深夜偷偷開車出門,家長立刻就能收到提醒。官方說,這是為了讓剛拿到駕照的年輕人更安全地開車,畢竟18歲的小伙子一腳油門下去,可能真的會忘記自己開的是車而不是戰斗機。
但問題來了:我們真的需要汽車廠商來當“數字家長”嗎?
支持這個功能的人認為,它能在關鍵時刻救命。數據顯示,年輕司機(尤其是16-24歲)的交通事故率遠高于其他年齡段,原因無非是經驗不足、容易沖動、喜歡飆車。特斯拉的“家長模式”就像給汽車裝了個“電子護欄”,讓新手司機不至于一腳油門直接沖進溝里。
但反對的聲音同樣響亮:“我都成年了,買個車還要被監控?”駕照是自己考的,安全責任也該自己承擔,如果連開車速度都要被遠程設定,那和兒童玩具車有什么區別?更有人調侃:“建議下一步推出‘副駕駛嘮叨模式’,超速時自動播放媽媽的聲音:‘開慢點!路上危險!’”
有趣的是,就在不久前,小米汽車也因類似的操作被罵上熱搜,他們給SU7 Ultra推送了一個更新,把最大馬力從1548匹鎖到900匹,車主必須跑出特定賽道成績才能解鎖全部性能。網友炸鍋:“我花大幾十萬買的車,憑什么不讓我用全部動力?”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家長模式”至少是可選功能,而小米的做法更像是在教用戶怎么開車。
汽車廠商越來越喜歡用技術手段“管理”用戶,比如超速提醒、疲勞監測、酒精鎖,甚至未來的AI教練模式。這些功能當然有用,但它們真的能培養出更好的司機嗎?
技術可以約束行為,但改變不了心態。如果一個司機骨子里就喜歡危險駕駛,即便車輛限制了他的速度,他仍可能通過別的方式冒險——比如頻繁變道、闖黃燈、在車流里蛇形穿梭。真正的安全駕駛,靠的是教育、習慣和責任感,而不是單純靠電子系統強行壓制。
更值得思考的是,當車企越來越擅長“替用戶做決定”,未來的駕駛會變成什么樣? 會不會有一天,保險公司要求所有車輛強制安裝限速功能,否則保費翻倍?政府會不會立法,規定新車必須默認鎖定最高時速?如果技術繼續這樣發展,駕駛的自由度可能會被一點點蠶食,直到某天我們突然發現——車還是那輛車,但開車的人,已經變成了算法的傀儡。
特斯拉的“家長控制”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技術化的風險管理。它給了家長更多掌控權,但也引發了對“自由駕駛”的爭議。
技術可以幫我們規避風險,但不能代替我們承擔責任。 無論是家長、駕駛員,還是車企,最終的目標都應該是培養更安全的駕駛習慣,而不是單純依賴某個功能來“兜底”。
所以,你覺得這個功能是“貼心設計”還是“過度干涉”?如果你的車被限制了最高速度,你會接受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