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深圳相親局出現1:50的男女比例,當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貼滿50張女性資料卻難尋男性信息,當二三線城市兩百人相親場僅70名男性到場。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正在蔓延,中國男性,正在集體從婚戀市場"戰略性撤退"。
這場看似平靜的性別博弈背后,究竟藏著多少資本的操盤、媒體的推手,以及現實的重壓?
01
先看資本如何編織婚戀困局。
打開任意婚戀平臺,女性注冊免費、男性查看資料需充值千元會員的"雙標套餐"早已見怪不怪。
深圳某高端婚介推出28.8萬"婚前盡調服務",將婚姻拆解成資產核查的商業項目。
更有平臺用虛擬人設打造"優質女性矩陣",從精致頭像到年薪百萬的簡歷,不過是誘導男性持續消費的話術陷阱。
資本深諳制造焦慮的密碼:
一邊將女性包裝成稀缺資源,讓男性為"擇偶權"支付天價智商稅。
另一邊用消費主義給女性洗腦,將"愛情"與"有房有車""鉆戒克拉數"強行綁定。
曾幾何時,象征永恒的鉆石不過是碳元素的排列組合,卻因一句"鉆石恒久遠"的營銷神話,讓中國求婚鉆戒均價從1.2萬飆升至5.8萬,漲幅達383%。
在資本構建的婚戀邏輯里,感情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男性被馴化成移動ATM,女性則困在"完美伴侶"的消費幻夢中。
02
媒體的推波助瀾更讓婚戀觀念走向畸形。
打開短視頻平臺,"月薪低于2萬不配結婚""婚前必須簽財產協議"的毒雞湯鋪天蓋地。
某律所數據顯示,2024年婚前協議咨詢量暴增200%,其中78%由女性發起。
當大數據不斷向女性推送"男性不可信""婚姻是墳墓"的焦慮內容,當自媒體將婚姻解構為"利益博弈"的戰場,年輕女性在"理想男友幻想"與"婚姻風險恐懼"的撕裂中越陷越深。
而男性呢?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顯示,2023年平均結婚成本達33.04萬元,一線城市婚禮花費普遍50-100萬,河南甚至推出年利率15%的"彩禮貸"。
當一個普通男性需要不吃不喝20年才能攢夠一線城市首付,當他在相親市場被貼上"沒擔當"的標簽時,選擇躺平似乎成了唯一的生存策略。
但走進真實的相親場景,我們會發現更復雜的性別博弈。
某相親平臺20萬用戶中,女性曾占七成,但當新增用戶轉向男性時,"線下相親全是女性"的輿論甚囂塵上。
一位廣州體制內的985碩士女生,不要求房車只盼三觀契合,卻屢屢被經濟學歷不如自己的男性"冷處理"。
表面看,女性列出學歷、收入、房車等顯性條件,男性只說"性格好、長得順眼",但隱性要求卻暗潮洶涌:既要女性獨立懂事不添麻煩,又期待她們延續"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
既想規避婚姻中的經濟風險,又不愿放棄"男主外"的性別優勢。
這種傳統觀念與現代婚戀觀的劇烈碰撞,讓男女雙方陷入"互相嫌棄又彼此焦慮"的怪圈——女性抱怨優質男性稀缺,男性吐槽"娶不起也惹不起",本質上都是傳統性別分工體系崩塌后的陣痛。
03
當男性退出婚戀市場的連鎖反應逐漸顯現。
奢侈品行業因男性消費力萎縮而縮水,母嬰、教育行業因生育意愿下降而遇冷,房地產陷入"接盤俠"短缺的困境。
這不是簡單的"性別對立",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結構性難題。
婚姻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索取與奉獻,當資本試圖將愛情異化為商品,當媒體熱衷于制造性別對立,當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激烈碰撞,我們更需要思考:
愛情該是兩個靈魂的雙向奔赴,還是資本市場的精心算計?婚姻該是性別角色的延續,還是平等伙伴的并肩作戰?
或許真正的覺醒,不是男性退出或女性獨立的單向選擇,而是打破"物化愛情""標簽化婚姻"的思維定式。
當女性不再被"年齡焦慮""生育價值"綁架,當男性無需用"房車存款"證明尊嚴,當婚姻回歸"兩個人共同對抗世界"的本質,或許我們才能走出這場愈演愈烈的婚戀困局。
畢竟,愛情不該是資本收割的韭菜地,而應是普通人在風雨中相濡以沫的避風港。
(作者:言叔,資深財經觀察者,20年筆耕不輟,用歷史的眼光解讀財經,關注我,看懂趨勢,看到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