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本應是照亮殘障孩子未來的燈塔,可如今在美國,這盞燈卻可能因一紙預算提案而黯淡。美國《紐約時報》5 月 11 日的文章揭示,特朗普 2026 年預算提案中的特殊教育資助計劃,正將 750 萬殘障學生推向教育困境的邊緣。
聯邦監督退場,殘障教育噩夢初現
過去近 50 年,美國聯邦政府的監督是保障殘障學生公平教育的重要防線。然而,特朗普試圖取消教育部,并將《殘疾人教育法案》資金直接撥給各州的做法,令無數家長憂心忡忡。
現實情況本就不容樂觀。2022 年的調查顯示,只有 67% 的殘障學生能在普通教育課堂度過 80% 的在校時間。去年春天,俄克拉荷馬州比克斯比學區就因違規遭投訴,該學區將殘障學生安排在隔離教室,既不配備助教,也不提供支持服務 。在隔離教室里,殘障學生被剝奪了學習與互動機會,還會清晰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這種心理創傷或許會伴隨一生。
個體故事:被 “隔離” 的童年與被質疑的未來
尼克?惠特默夫婦正是看中比克斯比學區對特殊教育的包容性,才選擇定居于此,希望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女兒艾達琳能接受公平教育。但現實卻讓他們失望透頂,去年秋天,艾達琳在普通教室的時間不足一半。每天短暫的集體活動后,她就會被帶離,進入特殊教育教室。即便和健全孩子一起休息、用餐,卻始終難以融入集體,在學校里,她仿佛只是一個 “過客” 。
更令人氣憤的是,學區將艾達琳安排進專為 “認知障礙最嚴重學生” 設立的代替文憑課程,這等于直接否定了孩子獲得高中文憑的可能。盡管在州政府介入后,情況稍有改善,但特朗普的新政策一旦實施,這脆弱的改變隨時可能化為泡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亥俄州西南部的路易莎,同樣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她,在充滿同情心和創造力的老師支持下,得以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享受閱讀的樂趣、參與科學實驗、和朋友聚會 。若失去聯邦監督,未來會有多少殘障孩子失去這樣的幸運?
歷史教訓與新政策的危機
回望上世紀 70 年代前,美國殘障兒童的教育權掌握在各州手中,那時的場景令人痛心:175 萬名殘疾兒童被公立學校拒之門外,19 個州只為不到三分之一的殘障兒童提供公立教育 。1975 年通過的《殘疾人教育法案》,就是為了終結這種不公,確保殘障兒童能接受合適的公立教育,教育部也承擔起監督責任。
可如今特朗普提出的 2026 年預算提議,要合并 7 個殘障教育項目,資金以整筆撥款形式發放給各州,學區可自行決定資金用途。一旦沒有全面運作的教育部,各州無需為滿足法案最低要求負責,《殘疾人教育法案》將名存實亡,免費公共教育的承諾也將化為空談 。
當前美國教育部人員已流失近半,連現有投訴處理都力不從心,未來若政策變動,殘障學生和家長的訴求又該向誰訴說?這場特殊教育的危機,關乎 750 萬孩子的未來,也拷問著美國教育的公平與良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