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5月20日電 題: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的集寧實踐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一拜天地,二拜家國,夫妻對拜……”20日10時,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鳳凰樓下紅綢翻飛、鼓樂喧天。25對新人身著傳統中式婚服,在龍鼓與醒獅表演的伴隨中,步入“執手同心·禮承新風——新時代文明婚典”現場。
圖為集體婚禮現場。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傳統婚禮的現代詮釋
在儀式開始前,別具一格的低碳接親之旅率先展開,新人們一改傳統婚車迎親的方式,共乘新能源公交車低碳赴約。
婚禮現場,新人身著傳統中式婚服,依次完成“拜堂禮”“合巹禮”“結發禮”“婚書禮”等儀式,既體驗了傳統婚禮的古典之美,又踐行了現代文明理念。新人代表梁家赫宣讀“拒絕天價彩禮、倡導婚事簡辦”文明誓言,讓古典儀軌與時代新風同頻共振。
“婚俗改革不是摒棄傳統,而是讓‘夫妻同心、勤儉持家’的老理兒更有溫度。”金婚夫婦李富榮和佟桂芝登臺贈言。他們二人50年相濡以沫的故事,為一對對新人提供了婚姻生活的智慧和參考。
在傳統儀式環節結束后,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走上臺前,為新人逐一頒發結婚證書。紅色的證書傳遞在手中,既是對新人合法婚姻關系的確認,也承載著對他們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
“比起鋪張的宴席,這樣的婚禮更有文化味兒。”新人霍宇佳輕撫婚書上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字樣,眼中滿是笑意:“現在國家倡導婚俗改革,反對鋪張浪費。我們非常認可這種理念,在雙方父母支持下,選擇舉辦簡約又不失莊重的中式婚禮,感覺特別有意義。”
圖為一對新人在寫婚書。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文化傳承的微觀課堂
臺下互動體驗區成為文化傳承與文明倡導的“實踐課堂”。在“繡囊同心處”,新人霍宇佳和白堉親手制作香囊,并為對方佩戴,寓意雙方對攜手相伴的承諾;“燈影承訓堂”里,“忠孝傳家遠”等主題燈謎懸掛于燈籠之下,引導新家庭傳承優良家風家訓;“一路生花殿”內,新人郝晨峰和楊旭合力栽種多肉盆栽,象征新人的未來如花朵般燦爛,也寄托著對生活蒸蒸日上的期許。
“種的是多肉,更是對婚姻的期許。”郝晨峰說,“比起繁瑣的宴席,和愛人一起用傳統工藝制作香囊、書寫文明宣言,更讓我們感受到婚姻的厚重,明白婚姻需要用心經營。”
這場由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和集寧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執手同心·禮承新風——新時代文明婚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婚俗改革理念巧妙融合,正是集寧區推進婚俗改革的生動縮影。
圖為一對新人行結發禮。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文明新風的矩陣服務
作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近年來,集寧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10室1站1廊1園2堂”為載體,構建覆蓋城鄉的婚俗改革服務矩陣,多措并舉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工作。
集寧區民政局局長孫海軍介紹,當地通過整合婚俗資源,推動婚慶行業協會細化場地布置、司儀服務等標準,打造惠民婚慶項目,降低婚禮成本;設立婚姻家庭輔導社會工作服務站,組建專業團隊為申請離婚夫妻提供全流程調解輔導。同時推行彩禮“限高令”,將低彩禮、零彩禮納入村規民約,由紅白理事會全程監督并對違規行為采取約束措施。
“試點工作以來,全區已開展線上線下輔導9000多人次,離婚疏導6000多人次,年調解成功率達35%,有效促進家庭和諧穩定。”孫海軍說。
如今的集寧區,文明新風如春日破土的嫩芽,從婚禮現場吹向街頭巷尾,讓移風易俗融入百姓生活。過去鋪張浪費、索要天價彩禮的舊俗漸少,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的風氣日盛;婚喪嫁娶中擺闊氣、講排場的現象悄然改變,厚養薄葬、鄰里互助的新風尚逐步形成,文明之風吹遍集寧城鄉。(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