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10月25日,英國《泰晤士報》戰地記者從克里米亞前線發回一篇報道:“我們的士兵像羊群一樣被屠殺……軍官們卻在后方喝香檳。”堪稱歐洲版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篇用電報傳回倫敦的報道,立即引發了英國民眾的強烈憤怒,直接導致了內閣倒臺。
克里米亞戰爭不僅是沙俄與英法聯軍的對決,更是歷史上第一場被現代媒體報道的戰爭。戰地記者、攝影術、電報技術的結合,讓這場19世紀的戰爭第一次離現場直播那么近。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電報問世前的戰爭:勝利捷報要經數月才能傳回本土;陣亡士兵的家書往往比陣亡通知更晚到達;民眾對戰爭的認知完全依賴政府的只言片語。
這一切在克里米亞徹底改變,隨著戰地記者和攝影師的進駐,戰爭第一次撕下了神秘的面紗。炮火、傷亡、恐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讓人難以釋懷。
戰地記者拍攝的克里米亞士兵圖
戰爭之前電報線路早已直通倫敦和巴黎,因此最新戰報3天內即可到達。戰地記者常駐前線,攝影術首次被運用來記錄戰場。其中最經典的案例便是英國戰地記者報道的“輕騎兵沖鋒”慘案。這場沖鋒導致600名騎兵死亡,給予英國民眾極大的戰爭震撼,也直接促成了詩人丁尼生寫下了著名的《輕騎兵沖鋒》。英軍總司令拉格倫勛爵在看到這篇報道后暴怒:“這些記者比俄軍更危險!”
起初,英軍高層要求記者在發布稿件前必須經過審查。然而,記者們聰明地繞過了這一限制,開始偷偷利用民用電報將報道發送回倫敦。甚至有報社花高價從海軍船員手中收買信件,快速傳遞戰報。
油畫:錫諾普戰役后返回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的黑海艦隊
《泰晤士報》曝光了英軍的一些丑聞:英軍軍服過于單薄,導致冬季作戰時2000名士兵凍死;戰地醫院像“屠宰場”,由于衛生條件極差,截肢后致死率高達80%。這些報道直接激怒了民眾,最終導致阿伯丁內閣的倒臺,并促使英國政府成立了第一個戰時衛生部。
與英國政府的“控評”努力不同,沙皇尼古拉一世采取了更加極端的措施。他徹底禁止外國記者進入克里米亞,并要求國內所有新聞報道必須通過官方通稿發布。結果,俄羅斯民眾直到戰爭結束才得知真相,而西方媒體則迅速將俄軍塑造成了“野蠻人”的形象。這種信息封鎖讓俄羅斯民眾對戰爭的認知與現實脫節,直到戰敗才意識到戰爭的殘酷。
在這場戰爭中,戰地記者不僅揭露了戰爭的暴行,還讓一些戰爭中的人物迅速成為公眾焦點。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戰地明星”。她在戰地醫院進行的的改革成為傳奇,尤其是她提燈巡視病房的形象,更是成為了時代的象征。
媒體通過《倫敦新聞畫報》報道她的事跡,并統計出她將死亡率從42%降到2%。雖然實際死亡率依然很高(因為霍亂蔓延),但“提燈女神”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俄國這邊也有被遺忘的“男版南丁格爾”——軍醫皮羅戈夫,也在戰地醫療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首創了手術麻醉,并建立了分級救治體系。然而,由于俄羅斯的新聞封鎖,皮羅戈夫的事跡直到100年后才被廣泛傳播。在戰爭中,媒體早已成為第二戰場。1854年,英國通過報紙贏得了輿論的勝利,而今天的烏克蘭則借助TikTok等平臺博取全球的同情。
隨著戰爭的透明度越來越高,暴力與殘酷也更加觸目驚心。從當年凍死的英軍士兵照片,到如今俄烏戰爭中高清戰場實況視頻的傳播,戰爭對公眾的震撼力前所未有。而歷史,也在重復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