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作為中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詩歌以清幽簡淡的風格著稱于世,他任滁州刺史及罷隱期間(782—785)創(chuàng)作了130首詩歌,其中《滁州西澗》《觀田家》《寄全椒山中道士》等作品,不僅將他的人格精神融入詩篇,也使滁州這座幽僻的山城風光進入了中國文學史的殿堂,開啟了滁州山水文化的濫觴。
5月10日,由滁州學院、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會、滁州文化研究中心、滁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單位在西西澗舉辦“滁州西澗文化沙龍”,吸引了本地文史專家、文化學者、高校學人積極參與。他們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韋應物與滁州西澗的關系、西澗山水詩的審美意境、當代價值與文旅IP的構建,為西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現(xiàn)綜述如下:
滁州西澗的位置之謎與文化意義
關于滁州西澗的位置,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歐陽修曾質疑西澗的“春潮”現(xiàn)象,現(xiàn)代西澗湖建成后,又引發(fā)了關于西澗是否被淹沒的討論。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西澗位于上水關至湯家灣一帶;另一種則認為西澗就是整條小沙河,下游淹沒的是烏兔河一段。在5月10日的文化沙龍中,專家們提出了新的見解。
市政協(xié)人資環(huán)委原主任、市政府原副秘書長王勇認為,韋應物筆下的滁州西澗是一條完整的水系,其發(fā)源、澗流、歸處俱全,修建水庫并未使其消失,而是與西澗融為一體。韋應物在西澗邊隱居,完成了精神和詩藝的超越,創(chuàng)作了永恒的經典《滁州西澗》。
市地情人文研究會顧問、瑯琊區(qū)政協(xié)原副主席徐茵則建議采用分層處理策略,文史考證應遵循古籍記載確定核心區(qū),文旅開發(fā)則可兼容下游淹沒說,這種思路借鑒了安徽省處理鳳陽、明光“朱元璋出生地之爭”的經驗,既保障學術嚴謹性,又拓展文化開發(fā)空間。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宮偉偉博士從韋應物《西澗即事示盧陟》詩中“寢扉臨碧澗”的語句推測,西澗應位于當時的刺史府附近,是滁州的景色。
這些觀點不僅為解決西澗位置爭議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進一步明確了西澗在滁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無論西澗的具體位置如何,它都已成為滁州文化的重要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韋詩中的滁州光芒
韋應物在滁州的三年創(chuàng)作,不僅是個人藝術境界的升華,更將滁州的山水精神熔鑄成永恒的文化符號。專家們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韋詩的審美價值與思想內涵。
滁州電視臺專欄制片人、散文作家鄭心一指出,在當下審美濫化的時代,《滁州西澗》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包括自然真實美的倡導、意境美的熏陶、寧靜美的追求、人文情懷的滋養(yǎng)、文字之美的典范以及閱讀延伸的拓展。
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張道鋒博士則從思想性角度分析韋詩,認為韋詩中多用“自”,不僅是一種個性化書寫,更是唐代儒釋道思想合流的充分展現(xiàn)。《滁州西澗》中不僅展現(xiàn)了孤獨與野趣,更表達了“長恨此身非我有”的超邁精神。
滁州日報高級記者、編輯張瑜強調,韋應物的西澗詩篇使滁州西澗從荒野山郊的地理名詞上升為古代詩歌史上幽草萋萋、鸝鳴間關的名澗古渡,引發(fā)了后世不斷的尋訪與吟詠。
新滁周報副主編、作家吳家凡認為,滁州西澗是韋應物在兼濟眾生與獨善其身之間靈魂的出口,今天的滁州西澗已成為滁州水文化的著名標簽和“詩意棲居地”。
瑯琊區(qū)政協(xié)秘書長張中則從韋應物的人生經歷入手,認為其文學成就與元夫人的影響密切相關,元夫人的去世使韋應物陷入低谷,但也無意間提升了其文學水準。
瑯琊區(qū)志主編周惟熙簡析了韋應物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名作《送楊氏女》,認為韋應物是一位疼愛孩子的慈父,其對女兒出嫁的憂傷也飽含對夫人的懷念。
市地情人文研究會副會長、市委黨校三級調研員駱躍泉指出,《滁州西澗》對滁州有三方面的影響:一是開滁州山水文化的先河,將滁州帶入中國文化史的敘事篇章;二是地理情狀的文學定格,構建了滁州山水的美學基調;三是文化地標的再打造,應通過文旅融合實現(xiàn)西澗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
這些觀點深入挖掘了韋詩的審美與思想內涵,展現(xiàn)了韋應物在滁州的創(chuàng)作對滁州文化的重要影響,也為當代滁州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啟示。
滁州西澗的當代命題
在當代社會,如何傳承與弘揚滁州西澗文化,使其成為當代城鄉(xiāng)共生、人文與山水共顫的永恒回響,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
安徽省報告文學家協(xié)會副主席、滁州市作協(xié)原主席賈鴻彬指出,《滁州西澗》作為滁州文化中的明珠,其光彩在滁州是最耀眼的,但當下滁州很難看出其影響。歷史上稱呼韋應物為“韋江州”或“韋蘇州”,唯獨沒有“韋滁州”,這是滁州的不幸。因此,研究韋應物與滁州西澗應將唐代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與滁州關聯(lián)的,貫穿起來考察。
瑯琊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原主任王祥提出了打造西澗文化項目的幾點建議:設計突出主題的文化項目,圍繞韋應物的詩歌、生平打造;建立韋應物紀念堂;將赤湖鋪納入項目中,標識為韋應物駐足處;優(yōu)化西澗周邊環(huán)境,增加打卡點等。
亭城讀書會召集人、青年學者陳曙光提議開展西澗主題詩詞雅集、繪畫攝影短視頻活動,修復西澗古道或主題文化園,重建“野渡”場景及AR體驗空間敘事,將韋公之詩融入研學之路,推出西澗文化體驗游線路。
市地情人文研究會名譽會長、市政協(xié)文史委原主任張祥林則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深化韋應物山水詩作為滁州文化經典的再認識,將韋詩的經典畫面塑造為地域文化符號,闡釋傳承韋應物在滁州的詩作所體現(xiàn)的意蘊精神,構建“文學景觀—實地探訪—再創(chuàng)作”的循環(huán),推動滁州山水文化的傳播。其次,要從西澗山水詩中抽象出“西澗意境”,描述一個更加貼近韋詩的美學范疇,引導當代人去用腳步丈量、用心靈體驗。再次,要塑造“西澗意境”的文旅IP品牌,將韋應物山水詩與歐陽修樂于民、王陽明講學并列打造為滁州文化史的三座高峰。
這些觀點為滁州西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和思路,強調了文旅融合、文化體驗、研學旅行等在當代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也為滁州西澗文化品牌的塑造與推廣提供了方向。
韋應物與滁州西澗的關系,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佳話,更是滁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專家們的深入探討,我們對滁州西澗的位置、韋詩的審美價值與思想內涵以及滁州西澗的當代命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滁州西澗作為滁州文化的重要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其傳承與發(fā)展需要我們在學術研究、文化開發(fā)、文旅融合等方面共同努力。未來,我們應進一步深化對韋應物與滁州西澗的研究,挖掘其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文旅IP品牌,讓滁州西澗的清音在當代社會繼續(xù)流淌,成為城鄉(xiāng)共生、人文與山水共顫的永恒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